□亓春兰
孕产妇健康是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从备孕到分娩,再到产后恢复,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个人和家庭的关注,更需要社区提供系统性、持续性的支持。社区作为贴近居民的“第一道防线”,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搭建服务网络,为孕产妇提供从产前到产后的全程健康保障。
产前阶段:知识普及与风险筛查
孕早期是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时期。社区可通过以下方式提供支持。
健康宣教常态化:定期开展孕产知识讲座,内容包含孕期营养、运动指南等基础信息,帮助孕产妇构建科学认知。例如,社区可与医院产科医生合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产检流程及注意事项。
个性化健康档案创建:为每一位孕妇创建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产前检查数据、过敏史、既往病史等信息,并与上级医疗机构实现共享。这有助于医生及时识别高危因素,提前为孕妇制定干预方案。
免费筛查与转诊服务:社区能够提供基础的免费检查项目,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针对检查结果异常的孕妇,社区将开通绿色转诊通道,以确保她们能够迅速获得专科诊疗服务。
孕期管理:心理支持与家庭联动
孕期激素变化和身体负担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社区需关注孕产妇的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与互助小组:开设匿名心理咨询热线,或者组织“准妈妈沙龙”活动,邀请心理专家分享经验,以减轻准妈妈的孤独感。
家庭参与式教育:借助家庭课堂,引导配偶和长辈学习科学育儿知识,避免因观念冲突而加重孕妇的心理负担。例如,社区可以发放孕期家庭支持手册,着重强调伴侣陪伴的重要性。
运动与营养指导:联合专业机构开设孕期瑜伽、健身操课程,并由营养师制订膳食计划,帮助孕妇控制体重、预防妊娠并发症。
分娩阶段:便捷服务与应急保障
社区需与医疗机构协同,确保分娩过程安全顺利。
快速通道与交通支持:为临近预产期的孕妇发放“紧急联系卡”,卡上标注附近医院的路线及社区值班电话。对于交通不便的家庭,提供志愿者接送服务。
产后访视与康复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可在产妇出院后的3天~7天内进行家庭入户访视,确认母婴的健康状况,指导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并为新生儿提供测黄疸、脐带消毒等服务,同时教导产妇进行子宫按摩。
产后阶段:康复指导与长期关怀
产后1年是母婴健康的关键期,社区需提供持续支持。
婴幼儿照护支持:开办“妈妈课堂”,传授婴儿抚触、早教启蒙等技能,同时搭建托育服务信息平台,助力双职工家庭解决临时照护难题。
长期健康管理:将产妇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体系,对有妊娠并发症史的女性进行定期随访,预防远期健康风险。
社区给予孕产妇的支持,不只是医疗服务的拓展,更是社会关怀的彰显。借助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社区能够搭建起“预防-监测-干预-康复”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守护母婴的安全与健康。这种支持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状况,更对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家庭和睦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政府机关门诊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