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
“孕期拍X线会导致胎儿畸形”“做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相当于给宝宝‘投毒’”——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让众多孕妇对影像检查心怀恐惧。实际上,孕期并非绝对不能进行影像检查。不同的影像技术,其安全性各有不同。
不同影像技术的“辐射真相”
影像检查是否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电离辐射。这种辐射能破坏细胞DNA(脱氧核糖核酸),对胎儿来说有致畸、致癌的风险。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技术,其辐射风险等级差异明显。
X线、CT:均属于电离辐射检查。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较低,而CT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技术中,辐射风险等级截然不同。
超声、磁共振:不存在电离辐射。超声通过声波实现成像,MRI(核磁共振成像)则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目前,均未发现这两者对胎儿存在明确危害,是孕期较为安全的选择。
胎儿对辐射的敏感度会随孕周发生变化:在孕0周~12周(器官形成期)最为敏感,此时接受辐射可能导致流产、胎儿畸形等问题;孕13周~27周(胎儿生长期)敏感性有所降低,但仍需避免高剂量辐射;孕28周后(成熟期),辐射风险进一步降低,仍需保持谨慎。
孕期影像检查的决策原则
必要性优先:当检查结果有可能改变治疗方案(例如是否需要终止妊娠、是否立即进行手术)时,即使存在一定风险,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
孕周与剂量权衡:孕早期应尽量避免进行X线、CT检查;若必须进行检查,优先选择低剂量技术,并做好腹部防护措施。
拒绝非医学目的的检查:如胎儿性别鉴定等非必要检查,不仅毫无意义,还可能增加不必要的超声暴露时间。
主动沟通:检查前明确告知医生自己已怀孕(或可能怀孕),以便医生选择相对安全的检查方式。
孕期影像检查的误区与真相
误区1:孕期做X线检查一定会致畸
真相:是否会导致胎儿畸形取决于辐射剂量。单次胸部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致畸阈值,导致胎儿畸形的概率很低。
误区2:多次进行B超检查会导致胎儿变笨
真相:超声的声波能量极低。目前,尚无任何研究表明,进行常规B超检查会对胎儿智力产生影响。
误区3:MRI检查比CT检查安全,孕早期也可随意进行
真相:怀孕12周之前,不建议进行MRI检查。因为在胎儿器官形成期,其对磁场的敏感性尚未完全明确,并且MRI检查所需时间较长,可能会使孕妇体温出现轻度升高(胎儿对体温敏感)。除非怀疑胎儿存在严重畸形(如无脑儿),且超声检查无法确诊,否则应推迟至孕13周后进行。
误区4:孕期禁止进行任何牙科X线检查
真相:牙科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极低,并且在检查过程中会使用铅衣、铅帽对腹部和甲状腺进行严格遮挡,对胎儿几乎没有影响。倘若孕期出现牙痛不进行治疗,可能会引发牙齿疾病,细菌感染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胎儿。因此,必要时应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和治疗。
孕期影像检查的关键原则是既不盲目拒绝,也不随意滥用。超声及孕中晚期的MRI检查是相对安全的选择;而X线和CT检查,则需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谨慎采用。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街头镇中心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