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健康通常备受家长关注,而心理健康却常常被忽视。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坚实的心理根基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是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
从婴幼儿时期起,孩子的心理便开启了发展之旅。0岁~3岁是建立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极为有限,主要通过与家长的互动来构建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当孩子哭闹时,及时回应与安抚能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与关注,进而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若家长长期忽视孩子的需求,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焦虑等情绪,影响其未来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情感表达能力。
进入3岁~6岁的学龄前期,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迅猛。此时,他们热衷于借助各类游戏如“过家家”等,去探索世界并体会他人感受。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学会分享与合作,逐渐降低自我中心程度,这对其社交能力和情感发育而言意义非凡。
与此同时,充足的运动不仅能够推动孩子大脑发育,还能让孩子在集体运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交技巧。
在6岁~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规则意识不断增强,同伴关系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这一时期,家长应避免当众批评孩子,以免伤害其自尊心。明智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与进步。高质量的陪伴,能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常见的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这些问题的成因复杂,既包括个体内部特质(如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如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紧张的家庭关系、过大的学业压力、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这些问题均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呢?
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个课堂,家长需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激烈争执,采用平和的沟通方式解决家庭矛盾,让孩子感受到安稳与安全感。
尊重个体独特性:尊重孩子的想法、兴趣和选择,不要把自己未达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例如,在选择兴趣班时,充分倾听孩子的意见,支持他们追求真正喜爱的事物,培养其独立人格。
树立健康行为榜样:家长自身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理性、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在处理问题时,向孩子展现冷静思考、合理应对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儿童的心灵宛如稚嫩的幼苗,需要家长用心呵护。每一次倾听、每一个鼓励,都是滋养成长的阳光。只有守护好这份心理健康,孩子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在人生道路上从容绽放。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阳光融和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