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睛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提起肥胖,第一反应就是“吃得太多、动得太少”导致体重超标,甚至将其简单地归为身材问题。事实上,当体重超出正常范围且达到医学诊断标准时,不再是单纯的身材问题,而是一种需要警惕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影响外在形象,还会引发全身代谢紊乱,威胁身体健康。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以体重指数(BMI)判断肥胖程度,当BMI≥28时,即可诊断为肥胖症。 但是,比数值更关键的是,肥胖症的核心并非脂肪多,而是代谢系统失衡。脂肪组织不只是能量仓库,还会分泌瘦素、脂联素等激素,调节血糖、血脂等代谢。脂肪细胞过度增生或肥大时,会引发激素分泌紊乱,如瘦素抵抗(对吃饱信号不敏感,易暴饮暴食)、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难利用,易诱发糖尿病),进而形成“代谢紊乱→脂肪堆积→更严重的代谢问题”恶性循环。 肥胖症是代谢病而非单纯的胖,核心是它会全面扰乱代谢系统。肥胖症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会导致血脂异常(脂肪沉积引发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干扰内分泌(女性易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性睾酮水平下降),还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胃食管反流病。这些连锁反应均为代谢失调所致,印证了其代谢病的属性。 很多人认为“肥胖是因为自律性差”。实际上,肥胖症的成因远比“吃得多、动得少”复杂。除了后天的生活习惯,遗传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父母都较胖,子女患肥胖症的概率高达70%;先天代谢基因缺陷,可能让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易储存脂肪。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高油、高糖、高热量的“快餐化”饮食,久坐不动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甚至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导致的激素紊乱,都会打破身体的代谢平衡,诱发肥胖症。因此,将肥胖症简单归咎于不自律,既不符合医学事实,也容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肥胖症需“科学治疗+管理”,而非单纯追求快速减重。 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减少高糖、高油、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鸡蛋、瘦肉等的摄入,避免极端节食(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导致越减越胖)。建议每周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搭配2次~3次力量训练,助力增肌、改善代谢。必要时可进行医学干预。若生活方式干预无效或已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学干预,包括使用减重药物、做手术(如胃旁路手术)。 更关键的是要转变认知。肥胖症不是身材缺陷,而是需重视的慢性疾病;治疗的目的不是追求美观,而是守护健康。无论是否患病,都要关注体重异常增加、血糖偏高、血脂异常等代谢异常信号,及时就医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