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在肝癌的诊断与评估中,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和MRI(磁共振成像)检查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了解这两种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诊断过程,配合后续治疗。 CT检查通过X线分层扫描肝脏,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断层图像,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能清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病灶的位置、大小。在肝癌的CT表现中,平扫期(未注射造影剂时)的病灶多呈低密度,即病灶区域的影像比正常肝组织更暗,这是因为肝癌细胞的密度低于正常肝细胞,但部分分化较好的肝癌或合并脂肪肝的患者,其病灶可能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若出现这种情况,容易漏诊,此时需要进行增强扫描以进一步判断。 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癌的重要工具,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变化,形成“三期扫描”图像。肝癌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肝动脉,因此在动脉期(注射造影剂后20秒~30秒)病灶会迅速强化,表现为高密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形成明显对比;在门静脉期(注射造影剂后60秒~90秒),造影剂逐渐流出病灶,病灶密度快速下降,变为低密度,而正常肝组织此时因接受门静脉供血仍保持较高密度;在延迟期(注射造影剂后3分钟~5分钟),病灶密度持续降低,与正常肝组织的密度差异更加显著。这种“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是肝癌典型的CT特征,也是与其他肝脏病变鉴别的重要依据。 此外,CT检查还能清晰地显示肝癌的其他特征,如病灶是否侵犯血管(如门静脉、肝静脉)、是否存在肝内转移或腹腔淋巴结肿大等。当肝癌侵犯门静脉时,可在血管内看到充盈缺损,提示癌栓形成。若病灶突破肝脏包膜,还可观察到肝周脂肪间隙模糊或邻近组织受到侵犯。 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生成肝脏的详细图像,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尤其适用于对肝脏小病灶的检出和定性诊断。MRI检查可通过多种序列成像,其中T1加权成像(T1WI)和T2加权成像(T2WI)是最基础的序列。在T1WI上,肝癌多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而在T2WI上,多数肝癌呈现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部分病灶内部可见更低信号的纤维化或出血区,有“结节中结节”的表现。 MRI的增强扫描原理与CT类似,但使用的造影剂不同(常用钆剂),且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血供特点。肝癌在MRI增强扫描中同样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模式,但由于其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更敏感地捕捉到病灶在各期的信号变化,尤其是对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肝癌,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此外,MRI检查的特殊序列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癌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在DWI上,肝癌细胞因水分子扩散受限,常表现为高信号,这有助于区分良恶性病变。 MRI检查还能提供更多功能信息,例如通过肝胆特异性造影剂,可观察病灶是否摄取造影剂。正常肝细胞能摄取这类造影剂并在延迟期呈现高信号,而肝癌细胞因缺乏正常肝细胞的功能,在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这一特征进一步提高了肝癌诊断的准确性。同时,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癌栓和对血管的侵犯,能明确癌栓的范围和程度,为判断病情分期提供重要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上,常联合使用CT和MRI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沂源县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