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
生病需用药时,药品说明书就像一位“无声的医生”,指导我们正确用药。然而,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专业术语,常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其实,只要抓住6个核心信息,就能快速掌握正确用药知识,保障用药安全。 药品名称:分清“大名”与“小名” 药品说明书上通常会标注通用名和商品名。通用名是药品的法定名称。一种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它反映了药品的主要成分,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则是药品生产企业为产品注册的名称。同一种通用名的药品,由不同的企业生产可能会有不同的商品名,像“泰诺林”“必理通”,其通用名都是对乙酰氨基酚。认准通用名,能避免重复用药。同时服用两种商品名不同但通用名相同的药物,很可能导致剂量过大,引发不良反应。 适应证:指导患者对症下药 适应证说明药品用于治疗哪些疾病或缓解哪些症状。比如感冒清热颗粒,药品说明书上标注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等。只有当症状与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相符时,用药才可能有效。如果随意用药,不仅会耽误病情,还可能带来风险。例如,把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可能会加重病情。 用法用量:精准用药保安全 用法用量是用药的核心指引,包括服用的时间(饭前、饭后、空腹等)、方式(口服、外用、注射等)和剂量。不同药品的服用时间有讲究,肠溶片通常需要空腹服用,以便药物快速通过胃部,在肠道发挥作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则多建议饭后服用。剂量更是关键,随意增减剂量可能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比如降压药,若剂量不足,会控制不住血压;若过量服用,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引发头晕甚至晕厥。 不良反应:提前知晓早防范 不良反应部分详细列出了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药品说明书上列出的不良反应并非每个人都会出现,只是提示存在发生的可能性。了解这些信息,能让我们在用药过程中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异常。例如,服用某些抗生素可能出现腹泻、皮疹等症状,知道这些后,一旦出现类似情况,能及时联系医生,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禁忌和注意事项:避开用药“雷区” 禁忌明确指出哪些情况绝对不能使用该药品,比如孕妇禁用、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等。注意事项则涵盖了用药期间需要关注的各种细节,如饮食禁忌、不能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等。服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禁止饮酒,否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双硫仑样反应,危及生命。严格遵守禁忌和注意事项,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障。 有效期和贮藏条件:确保药品的有效性 有效期决定了药品的使用期限。过期药品不仅疗效下降,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贮藏条件同样重要,不同的药品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不同的要求。胰岛素需要冷藏保存,若在常温下放置时间过长,就会失去活性。了解有效期和贮藏条件,能让我们用到有效的药品。 看懂药品说明书上的这6个核心信息,能帮助我们更科学、更安全地用药。下次用药前,不妨多花几分钟,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