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五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痹症和风湿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
甲状腺切除对身体的影响
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如何看懂药品说明书
破解检验报告上的数字“密码”
肝癌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
肥胖症是病 非单纯的胖
1
11 1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痹症和风湿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
 


□李作强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引发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风湿病是一类以关节、肌肉、骨骼及周围软组织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总称,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数十种病症。风湿病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隐匿,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痹症与风湿病是中西医理论体系中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身体发出“求救”信号,往往从局部不适开始。关节疼痛是常见的表现之一。中医认为“不通则痛”,这与现代医学中炎症刺激关节滑膜、软骨等组织引发疼痛的机制相呼应。需要注意的是,风湿病引起的关节痛多具有对称性,如类风湿关节炎常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且疼痛在晨起时更为明显,伴僵硬感,活动后数小时才逐渐缓解,这种“晨僵”现象是其区别于普通关节劳损的重要特征。
    除了关节,肌肉与骨骼的异常也不容忽视。中医所说的“痹在筋”“痹在骨”,在风湿病中可能表现为肌肉酸痛无力、骨骼疼痛或畸形。例如:多发性肌炎患者会出现四肢近端肌肉乏力,蹲下后难以站起来;强直性脊柱炎以脊柱关节受累为主,患者可能出现腰背部疼痛,夜间或久坐后加重,活动后减轻,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脊柱强直、活动受限。
    皮肤与黏膜的改变也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中医认为,痹症若兼夹湿热,可能引发皮肤红斑、肿胀。现代医学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出现面部蝶形红斑,日晒后加重;痛风患者可能关节周围出现黄白色的痛风石,这是尿酸盐结晶沉积的结果。此外,口干、眼干等黏膜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性疾病。
    对于这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中西医有着不同的应对思路。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风、寒、湿等外邪的性质,采用祛风、散寒、除湿等方法,配合针灸、推拿等手段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现代医学注重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尿酸等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磁共振等检查)明确诊断,然后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控制炎症、调节免疫功能,同时结合康复锻炼维持关节功能。
    可以说,痹症是中医对局部经络病变的概括,风湿病则是现代医学对全身性免疫疾病的统称,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有显著差异。‌
    无论是痹症还是风湿病,治疗核心都是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当身体出现持续的关节疼痛、肌肉无力、皮肤黏膜异常等症状时,不应简单归结为劳累或衰老,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通过医学检查明确病因。在疾病管理中,不仅要借鉴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防寒防潮,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增强体质,还要进行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了解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有助于提高警惕,守护好健康。在治疗疾病时,中西医结合具有独特优势。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