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
低温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44摄氏度~50摄氏度)热源,导致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与高温烫伤不同,因热源温度不高,一般不容易被察觉。例如,在睡觉时使用热水袋时,若温度稍高且长时间接触同一部位,或贴着“暖宝宝”入睡(“暖宝宝”持续发热),均可能引发低温烫伤。此外,加热坐垫、电热毯等取暖设备使用不当,也会增加风险。 低温烫伤初期症状较轻微,仅表现为皮肤轻微红肿、发痒或出现小水疱,容易被误认为普通皮肤不适而被忽视。但是,随着皮肤组织长时间受热,损伤会逐渐加重,从表层向皮下深入,严重时可导致皮下组织深度坏死。尤其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因皮肤感觉迟钝,对疼痛反应不明显,往往在烫伤较严重时才被发现。 发生低温烫伤后,患者需要及时采取科学护理措施:紧急处理时,应立即脱离热源,避免进一步损伤,随后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15分钟~20分钟,以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疼痛和肿胀,冲洗时水流不宜过大,防止冲破水疱;若出现水疱,切勿自行挑破,水疱可以保护受损组织免受感染,需要尽量保持其完整性。在日常护理中,患者要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沾水;若不慎沾水,需要用干净的纱布轻轻吸干,每天可用碘伏等温和的消毒剂轻柔消毒;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涂抹消炎药膏或烫伤膏(如湿润烧伤膏)均匀覆盖创面,但不宜过厚;饮食上需要多摄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新鲜果蔬等),为伤口愈合提供营养支持,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及酒精,以防刺激伤口、加重炎症;还需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留意红肿是否消退、水疱是否吸收、有无渗液或疼痛加剧;若出现化脓、异味或长期不愈合的情况,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低温烫伤需要从3方面着手:控制热源温度与接触时间,使用取暖设备时严格控制温度,如热水袋水温不超过50摄氏度,电热毯可提前预热、入睡时关闭电源,“暖宝宝”需要隔着衣物使用且时间不宜过长;定期检查取暖设备,查看热水袋是否漏水、电热毯是否破损等,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重点关注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等感知能力较弱者,家人需要格外注意取暖安全,避免长时间使用取暖设备,必要时协助他们调整使用方式和时间。 低温烫伤看似轻微,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留下疤痕等严重后果。因此,人们在使用取暖设备时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工作;若不幸发生,需要牢记护理要点正确处理,以促进伤口愈合。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复外科二病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