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珊珊
中药具有多种治疗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具有抗炎、抗菌、调节免疫系统等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炎症引发的肿胀、疼痛,抑制细菌、病毒或真菌生长,增强机体抵抗力。 一部分中药能缓解咳嗽、发热、头痛、腹痛等常见不适,改善患者症状;一些中药对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血压血脂,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帮助。长期规范使用中药,还可以在调节内分泌、改善肠道功能、调节情绪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中药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多样,在发挥广泛治疗功效的同时,对用药的精准性和规范性要求更高。 中药的应用,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个体体质、病因、病位、病性合理选药,且必须严格控制剂量、服用方法和疗程,否则不仅可能无法达到治疗目的,还可能诱发不良反应、加重病情。中药在调理身体、辅助治疗方面虽然有显著价值,但是其疗效显现往往需要时间积累和个体配合。 对于某些急症重症或复杂疾病,仅依靠中药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进行综合干预。因此,使用中药必须在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并严格遵循使用规范,才能真正发挥中药作用,同时保障用药安全。 中药虽然源于自然,但是并非完全无害。中药的副作用主要源于药物中的活性成分,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都可能引发恶心、皮疹、头痛、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会严重损害肾脏并有致癌风险,目前已经被国家禁用;滥用何首乌会引发多起肝损伤。这些风险多与长期、大剂量使用或未经炮制的毒性药材相关。中药还可能与西药发生相互作用,如丹参、银杏可能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人参可能干扰降糖药,导致血糖波动。因此,中西药联合使用时,一定要告知医生或药师正在使用的药物。此外,个体差异也是关键因素,年龄、肝肾功能、代谢基因、基础疾病等都可能影响药物反应,他人适用不代表自身安全。当前,中药安全研究仍存在不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发布多项使用规范,但人们对中药的风险认知仍需加强。 为确保中药安全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中药制品或从专业渠道购买药材,以保证质量和纯度;遵循中医师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严禁擅自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关注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严格遵循医嘱合理使用中药,监测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是确保中药使用安全的关键措施。只有科学、规范、安全地使用中药,才能真正发挥其疗效,避免潜在伤害。 (作者供职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