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七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艾滋病窗口期科学检测策略
骨质疏松症营养干预策略
中药的临床功效与安全用药原则
放疗与化疗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贫血的成因与临床分型
低温烫伤的紧急处理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病的思路
1
11 1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骨质疏松症营养干预策略
 


□张晓娟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显著升高骨折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就发生一起骨质疏松性骨折,而科学预防是降低骨折风险、延缓疾病进展的核心策略。
一级预防:构建骨量储备基础
一级预防,针对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群,核心是通过健康管理提升骨峰值、延缓骨量丢失。骨峰值约在30岁前后形成,直接影响未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营养干预需要通过多样化饮食补充钙质,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同时保证每日适量日照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饮食摄入不足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制剂。规律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抗阻训练)可以激活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密度,每周多次运动者的髋部骨密度显著高于久坐人群;同时,需要严格戒烟、限酒,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及高盐饮食,减少钙流失。存在家族史、早发性绝经等高危因素者,建议定期监测骨代谢指标,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
二级预防:实施早期干预措施
二级预防,针对已经出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但未发生骨折的人群,通过早筛早治降低骨折风险。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结合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综合判断,高危因素包括绝经后女性、70岁以上男性、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既往脆性骨折史等。药物干预,需要根据骨代谢状态选择:在抗骨吸收药物中,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丢失;地舒单抗通过阻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通路,发挥类似作用;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可以刺激新骨形成,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钙剂与维生素D需要贯穿治疗全过程,为药物发挥作用提供支持。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需要配合平衡训练(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防跌倒教育(居家环境改造、辅助器具使用)等综合措施。
三级预防:推进骨折后综合管理
三级预防,针对已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通过多维度管理降低再骨折风险,改善功能预后。在急性期处理中,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可以采用椎体成形术快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的高度;髋部骨折需要尽早手术,以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术后应立即启动抗骨质疏松治疗,避免治疗空窗期。长期康复管理需要注重疼痛控制,降钙素鼻腔喷雾剂兼具镇痛与抑制骨吸收双重作用,适用于急性期疼痛管理;通过渐进式康复训练(如步态训练、肌力强化)改善运动功能,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保证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K2(促进骨钙素羧化)等微量营养素。骨折预防,需要建立骨折联络服务(FLS)体系,通过定期随访、药物调整、生活方式指导等闭环管理降低再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体系贯穿生命全周期,通过建立“预防-筛查-治疗-康复”一体化管理模式,可显著降低疾病负担。
(作者供职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