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毓
在癌症治疗中,放疗与化疗是两种核心手段,分别通过高能电离辐射和化学药物对癌细胞进行精准干预。尽管作用方式不同,但二者均以破坏癌细胞的生存机制为目标,通过抑制其生长、扩散或直接杀灭来实现治疗目标。 化疗通过血液循环发挥全身性作用,主要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包括癌细胞及部分正常细胞)。其核心机制包括:阻断DNA复制,如烷化剂(环磷酰胺)通过交联DNA链阻止解旋,抗代谢药(5-氟尿嘧啶)以假核苷酸掺入DNA导致合成终止;破坏细胞分裂结构,植物碱类(紫杉醇)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干扰纺锤体形成,使癌细胞停滞于有丝分裂中期;诱导程序性死亡,顺铂等药物可以激活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尤其适用于耐药性肿瘤;切断营养供应,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通过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阻断肿瘤的氧气与营养供给;激活免疫清除机制,奥沙利铂等药物可以改变癌细胞膜成分,使其成为免疫系统靶目标,增强T细胞杀伤力。化疗的副作用主要源于对骨髓造血干细胞、消化道黏膜细胞等分裂活跃正常组织的损伤,表现为白细胞减少、黏膜溃疡等,临床多采用联合用药方案,通过不同机制的药物协同降低单药剂量,降低耐药性发生风险。 放疗利用X线、γ线等高能电离辐射,通过物理-化学级联反应破坏癌细胞。 作用机制:包括电离效应启动损伤,射线穿透组织时使水分子电离产生羟自由基,这些活性氧分子可直接攻击DNA双链,造成单链断裂(SSB)或双链断裂(DSB),其中DSB因修复难度较大,是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DNA损伤累积效应,癌细胞因增殖活跃、修复机制缺陷,每次放疗可导致约10%癌细胞DNA不可逆性损伤,需要多次照射使损伤累积至致死阈值;细胞周期特异性杀伤,M期(有丝分裂期)和G2期(DNA合成后期)细胞对射线非常敏感,现代调强放射治疗(IMRT)通过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MRI(核磁共振成像)三维定位实现剂量雕刻,使高剂量区与肿瘤形态高度吻合,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免疫协同效应,放疗可以释放肿瘤相关抗原,激活树突状细胞呈递,促进T细胞浸润肿瘤微环境。放疗的副作用可以通过精准定位技术来减少,如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呼吸门控技术,能减少心脏受照剂量,降低放射性心肌病风险。 放化疗的疗效与副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以肺癌为例,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敏感,一线方案(依托泊苷+顺铂)缓解率达60%~80%;非小细胞肺癌需要结合基因检测结果,选择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和化疗。在临床上,患者需要通过多学科会诊(MDT)制定方案,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及时调整剂量或切换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供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治疗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