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帮元
腰椎间盘突出,这一让无数人坐立不安的病症,正凭借逐年攀升的发病率,成为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当出现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症状时,许多人会把希望寄托于针灸和推拿这两种传统中医疗法。然而,面对这两种治疗方式,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急性期:针灸为主,谨慎推拿
当患者处于疾病急性期时,腰椎间盘突出会引发神经根明显水肿,出现剧烈腰痛并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此时,针灸治疗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首选。
在针灸选穴方面,主要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大肠俞穴、委中穴,以及足少阳胆经的环跳穴、阳陵泉穴,同时配合疼痛局部的阿是穴。这些穴位相互协同,可迅速发挥镇痛作用,减轻神经根炎症。现代研究也证实了针灸的有效性,电针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的治疗方案,相比单纯使用药物,能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降低,且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不过,晕针、有出血倾向或局部皮肤感染的患者不适合针灸治疗。
在急性期进行推拿时,需格外谨慎。在急性期强行进行整复操作,可能会加重对神经的刺激。此时,仅推荐采用轻柔的肌松手法(如滚法、按法)来缓解肌肉痉挛,严禁实施暴力斜扳或牵引等操作。
缓解期:针灸、推拿协同发力
随着症状逐渐减轻,进入缓解期,患者可采用针灸与推拿联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针灸治疗可继续巩固前期疗效,每周进行2次~3次,疗程延长至4周~6周,以助力受损神经修复。推拿治疗则可逐步增强手法强度,运用腰椎微调手法纠正小关节错位。同时,结合八段锦等导引功法,强化核心肌群力量,从而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康复期:推拿主导,针灸辅助
康复期以恢复腰椎功能为核心目标。推拿治疗主要针对慢性期出现的肌肉僵硬、关节活动受限问题,运用牵引、整复类手法,以恢复腰椎的正常力学平衡。治疗频率为每周1次~2次,持续2周~4周。针灸选取足三里穴、悬钟穴等远端穴位,以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预防病情反复。
个体化治疗:因人而异的选择
中医治疗强调“因人制宜”,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同样如此。体质较瘦、存在骨质疏松问题的患者,不宜使用力度较大的推拿手法;而肥胖、肌肉发达的患者,则可适当增加手法力度。若患者合并椎管狭窄,要避免过度牵引;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禁止进行推拿。
安全治疗须知
无论是推拿还是针灸,安全都是首要前提。推拿前必须排除肿瘤、结核、骨折等禁忌情况,避免因暴力操作导致马尾神经损伤。针灸治疗时,要严格遵循消毒规范,防止出现气胸、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建议将针灸或推拿与非甾体抗炎药、营养神经药物等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针灸和推拿各有优势,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身体状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让传统中医疗法更好地为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枣庄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