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彬
想象一下,有一项神奇的技术能让医生透过皮肤和骨骼,直接观察到心脏跳动的每一个细节,就像观看一部鲜活的“彩色电影”。这项技术就是心脏超声,它以无创、直观的方式,成为现代医学诊断心脏疾病的“火眼金睛”。
心脏超声的原理主要依托于超声波的反射特性。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万赫兹的声波,人类的耳朵无法察觉,但当它遇到不同密度的组织时,便会产生反射。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时,医生会在患者的胸口涂抹一层耦合剂,让超声探头与皮肤实现更好的贴合,减少空气干扰。随后,探头发射出的超声波进入人体,当遇到心脏的不同结构,如心肌、瓣膜、血管等,就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反射回波。这些回波被探头接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会转化为实时动态的图像呈现在屏幕上。这一过程犹如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猎物,心脏超声借助超声波的回声,构建出心脏内部的立体影像。
借助心脏超声,我们所看到的画面远比想象中更为精彩。在屏幕上,心脏仿若一座“四室工厂”,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有规律地进行收缩和舒张。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以及肺动脉瓣好像精密的阀门,在恰当的时机开启、闭合,从而保证血液沿着正确的方向流动。彩色多普勒技术的运用,更是为这一画面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的血流信号在心脏各腔室和血管中穿梭。其中,红色代表血流朝着探头方向运动,蓝色代表血流背离探头方向运动。医生凭借这一技术,能够清晰地判断血流是否顺畅,是否存在狭窄、反流等异常情况。
心脏超声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它能准确识别心脏结构的发育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帮助医生确定手术或介入治疗方案;在诊断心脏瓣膜病时,它可以观察瓣膜的形态、活动度以及是否存在狭窄或关闭不全,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当怀疑心肌病时,通过心脏超声能够检测心肌的厚度、运动情况,区分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不同类型。此外,心脏超声还可用于监测心脏功能,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令人欣喜的是,心脏超声技术仍在持续发展创新。经食管超声检查是把超声探头通过口腔置入食管,从心脏后方近距离观测心脏结构,避免了胸壁和肺气的干扰,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心脏内部细节,常用于心脏手术的术中监测及某些复杂心脏疾病的诊断。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则打破了传统二维图像的局限,为医生提供了更为立体、直观的心脏模型,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估心脏病变。
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时,患者无须过于紧张。整个检查过程通常在20分钟~30分钟,患者只需要安静平卧,配合医生变换体位即可。检查结束后,擦掉耦合剂就能正常活动了,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
从无声的黑白影像到鲜活的彩色动态画面,心脏超声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离心脏的奥秘更近一步。它不仅是医生诊断疾病的得力助手,更为无数心脏疾病患者带来了康复希望。这项透视心脏跳动的“彩色电影”技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医学领域持续发光发热,守护着人类的心脏健康。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