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娜娜
深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的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形成,血栓脱落可能随血流进入肺部,引发致命的肺栓塞。了解其预防方法,对保障患者健康至关重要。下面,我将围绕多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在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中,静脉负责将身体各部位的血液运送回心脏。对于长期卧床的脑卒中患者来说,其肢体活动减少,使静脉血液流动速度减缓,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容易在血管内聚集。同时,患病后的脑卒中患者身体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因子活跃,血管壁也可能因疾病或长期受压受到损伤。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大大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物理预防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基础措施。对于无法自主活动的脑卒中患者,家属或护理人员需定期为其进行肢体按摩。按摩应从脚踝开始,沿着小腿向大腿方向轻柔挤压,以此促进血液循环。按摩时,力度要恰到好处,避免损伤皮肤和肌肉。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15分钟~20分钟,每天进行3次~4次。此外,还可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这种弹力袜从脚踝到大腿的压力逐渐递减,能够助力下肢静脉血液更顺畅地回流至心脏。选择尺寸合适的弹力袜十分关键,袜子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达到预防效果。
另外,也可以借助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该装置通过周期性地对腿部进行充气、放气,模拟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促进血液流动。
药物预防在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中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依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挑选适宜的抗凝药物。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低分子肝素一般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使用较为便捷,且安全性较高;华法林则需通过口服给药,不过在使用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从而在有效预防血栓的同时,避免引发出血风险。
然而,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家属要密切留意患者是否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黑便等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应及时告知医生。
除了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日常的生活护理同样不可忽视。在饮食方面,应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水分,每天饮水量在1500毫升~2000毫升。充足的水分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度。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使腹压升高,阻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应注意保持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干燥,避免皮肤受到摩擦和压迫。定期为患者翻身,每2小时左右更换一次体位,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影响血液循环。
长期卧床的脑卒中患者要预防深静脉血栓,需要从物理、药物、生活护理多方面入手。只有将这些预防措施切实落实到日常护理中,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巨野县北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