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娟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宛如一台精密仪器有序运转。一旦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这一系统便可能濒临崩溃。医学研究显示,此时热射病的发病风险会大幅提高。而针对这种急症的抢救,存在至关重要的“生死30分钟”,能否及时进行干预直接关乎生命安全。
体温突破40摄氏度:身体的连锁危机
人体正常核心体温稳定在36摄氏度~37摄氏度,当这一数值超过40摄氏度时,身体的散热机制已无法应对体内积蓄的热量。高温会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导致全身器官功能出现异常:神经系统率先发出警报,表现为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持续高温会导致器官损伤,引发急性肝损伤、肾衰竭或肠道出血;心血管系统为了应对高温,心脏负担急剧加重,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因此,体温接近或超过40摄氏度时,需高度警惕热射病的发生。
热射病:从发病到危险的3个阶段
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热相关疾病,其特征是体温急剧升高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需排除其他引发高热的疾病。从发病到出现致命危险,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在体温为38.5摄氏度~40摄氏度的早期预警阶段,身体会发出明显信号,比如大量出汗后突然停止、皮肤变得干燥发烫,同时伴有心跳加速、头晕等症状。当体温超过40摄氏度,进入器官损伤期时,可能出现尿液呈酱油色(提示肌肉溶解)、血压急剧下降等情况。若未能及时干预,进入不可逆阶段后,多器官衰竭会接踵而至,此时死亡率可达60%。
黄金30分钟:急救的关键时间窗
热射病属于医疗急症,抢救的关键在于发病后的30分钟内。这一时间段内的急救措施直接影响预后,具体操作需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需立即为患者降温。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用冷水喷洒其全身,或用冰袋敷于患者颈部、腋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让其少量饮用含电解质的凉水。对于昏迷患者,严禁强行灌水,以防出现呛咳或窒息。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明确告知“疑似热射病”,以便医护人员提前做好救治准备。在送医过程中,要持续为患者进行物理降温。
高风险人群:这些人需格外警惕
以下人群因自身生理特点或环境因素,风险相对更高。
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且常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热射病风险显著增加。户外工作者和运动员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出汗过多易导致电解质失衡,也属于高发人群。此外,儿童和肥胖人群由于体表面积与体重比例特殊,散热效率相对较低,同样需要重点防护。
预防为先:远离热射病的核心策略
热射病可防可控,关键在于做好预防措施。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避免连续工作超过2小时。在补水方面,每小时补充200毫升~300毫升含钠饮品,同时可通过观察尿液颜色判断补水是否充足。
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夏季要保持室内通风;运动员在训练前后可通过称重来监测脱水程度,及时调整状态。另外,随身携带电子体温计,每30分钟监测一次体温。当体温超过39摄氏度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热射病发生风险。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