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应侧重“治未病”
清热除湿外治旋耳疮
疏风散寒治疗颈肌痛
夏季湿寒重艾灸显奇效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梅核气
如何消除紧张和工作压力
1
11 1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应侧重“治未病”
 

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应侧重“治未病”
河南省肿瘤医院 郭宏强

    在十多年的肿瘤治疗生涯中,我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诊治肿瘤的观点。
    本文主要阐述一下自己对中医治疗肿瘤的作用和定位的想法。
    现今肿瘤治疗占领主战场的主要还是西医手段,手术、放疗和化疗,还有“时髦”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肿瘤在西医学方面的研究也将注意点集中到“发现新靶点,发明新靶点抑制剂”上。
    毋庸置疑,近年来的靶向治疗确实使得一些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这些药物应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导致下游靶点的改变或其他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产生耐药。如果将肿瘤比成一棵树,西医的某些技术只是在树枝甚至是树叶上做文章,对于树的整体缺乏认识,而且找不到树根在哪里,或者看不到使这棵树繁茂的土壤的质量。中医的整体观,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中医药如何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作用呢?我总结了以下4点。

中医药在肿瘤预防中的作用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而这也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西医提出的“三级预防”与中医“治未病”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一样。
    在肿瘤治疗中,“治未病”应该如何实施呢?
    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初治的恶性肿瘤患者90%具有阳虚体质。如肺癌患者常是肺肾阳虚或脾肺阳虚体质,宫颈癌常为肾阳不足,结直肠和胃癌常为脾阳不足或脾肾阳虚。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该论述指出阳气为人身健康的根本,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
    许多患者在放化疗后会出现阴虚或湿热等证候,但大部分患者在纠正这些阴虚及湿热证候后就显现出其根本的阳虚证候。
    患者阳气不足就会温煦失司,水湿如无阳气熏蒸则无法进行正常的水液运转,致使停于体内变为寒湿。阳虚也可导致血液凝滞运行不畅,再加上寒湿内停阻滞气机,气滞则瘀更甚。而寒湿内停与气滞血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痰瘀互结,进而形成癥瘕积聚,最后恶变导致恶性肿瘤。
    在诊治肿瘤的同时,我也诊治了大量的内科妇科杂病。今人体质确实偏阳虚,特别是很多妇女。
    我在诊治时发现,痤疮、痛经、子宫肌瘤、胃痛、头痛等疾病患者大多数为下焦虚寒,虚热上扰或中焦虚寒,而处方中应用附子、细辛、干姜、桂枝、吴茱萸、小茴香等温热药也多于寒凉药,而这些阳虚证候同样会伴随湿滞血瘀等症象,给予温阳化湿活血化瘀后确实疗效很好。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先天不足、天寒着衣太少、天热过嗜寒凉食物饮品或天热毛窍大开之时用空调或风扇吹之,致使寒邪直入阴经。因此,窃思这种体质如果不纠正很可能进一步痰湿瘀胶结发展成肿瘤。如果出现这种证候时提前处理,就会阻滞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这种体质常会出现畏寒怕冷、腰背凉或小腹凉,四肢特别是下肢冷,常伴腹泻、大便不成形或咳嗽、咯清稀痰,进食寒凉食物出现不适,重要的是舌质淡暗,甚至有瘀斑,舌苔水滑或白腻,有些患者会在白厚苔上浮着一层浅浅的黄苔。如果中医能够将治疗重点放于此处,可能较西医肿瘤筛查更有价值。

   中医药在西医手段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现阶段的恶性肿瘤治疗还应以西医为主。
    中医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发展到此阶段就是半生半死。中医对于已经成瘤的进行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毕竟力量较弱,真正消掉的很少;而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正好弥补其不足,可以快速除掉已形成的肿瘤,但这些手段就如中医中应用十枣汤等峻攻之药,损伤气血严重。这时候,中医的作用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体力,特别是脾胃功能。
    中医治疗最注重脾肾,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恢复才能为机体提供营养,才能运化水湿而不至于停滞于体内。因此,在西医治疗过程中,中医应发挥自身的整体观念优势,将患者的体能状态快速恢复到最佳,而不是拿着中药去抗肿瘤,这其实是以己之短去拼人之长。
    中医治疗一定不要丢掉辨证,中医取效与否关键在于辨证的准确性。辨证准确,虽平淡无奇的几味药也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现在很多所谓的中医不是精研经典详加辨证,而是根据西医诊断的病名,比如患者为肺癌,就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具有轻微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殊不知在患者急需恢复脾胃功能之时,大量应用苦寒药物,更伤其胃。有些患者口服这些中药时,反而出现了和化疗一样的呕吐、腹泻反应,使得患者体质还不如以前,导致患者对中医药失去了信心。

   中医药在维持治疗中的作用

    1889年,英国学者针对肿瘤转移提出了“种子土壤(seed and soil)”学说,其学说对原发肿瘤同样适用。
    西医对肿瘤的治疗以前一直在针对“种子”,即肿瘤细胞,近年来逐渐认识到肿瘤细胞周围环境如分泌的因子对肿瘤细胞增殖、分化、浸润、转移、凋亡是有影响的,所以提出了“肿瘤微环境”的概念。而针对肿瘤微环境也相继研发出一些药物,如贝伐单抗等。
    但是,这种微环境的概念毕竟有局限,而中医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比微环境概念的内涵更广。
    我们知道肿瘤能够在某个部位生长、增殖,肯定是这块“土壤”出问题了。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出现肿瘤根本上是气血阴阳失调导致的,就如同一块地杂草横生但庄稼不长,这就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改良成适合庄稼生长而不适合杂草生长的土壤。而中医的整体观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就可以达到这种“改良土壤”的目的。
    当然,调节阴阳平衡只是大的指导原则,对于具体的患者还需要详加辨证,有湿祛湿,有瘀化瘀,气虚补气,血虚补血,气机紊乱调畅气机,最后达到气血流畅,阴阳平衡,彻底完成“土壤的改良”。这时,即使有那么一些“肿瘤干细胞”也能让它们一直休眠下去或自己凋亡。

   中医药在体衰耐药患者中的作用

    临床中常会碰到一些老年患者,体质很弱,并发症很多,已不能耐受西医治疗。也有一些晚期患者经多次化疗出现了多药耐药,西医已“无药可医”。还有一些患者从一开始就拒绝西医治疗。对这些患者可以试用中药调理,酌情根据辨证施治结果加用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中药。一定要根据症状、舌苔和脉象进行辨证施治。
    总之,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应发挥其“治未病”的特色,在西医手术放化疗过程中,重在扶助脾胃,恢复正气,而在化放疗全部结束后则可采用中药维持治疗彻底改变其体质,防止肿瘤复发转移。
    最后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一定要发挥中医的特色——辨证施治,不要受西医“病”的概念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中医药的特点。而西医也不能以西医的循证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观点理解中医,因为中医是“一人一证”的纯个体化治疗。

    (郭宏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是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诊断与治疗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在乳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瘤等多种实体瘤的诊治方面有一定造诣,特别是对于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生殖系统肿瘤的治疗具有独到见解。欢迎关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郭宏强医论与医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