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不容忽视的老年心理健康 |
|
□李端阳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社会、家庭及老年人都面临着诸多不可回避的现实压力。而压力的重荷一旦落在了老年人的肩上,已是垂暮之年的他们,往往无法也无力去承受。老年人心理上的脆弱和压抑,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抚与排遣,将会使他们痛苦不已。 导致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有如下几个因素: 1.离退休后,老人一下子离开了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岗位和朝夕相处的同事,突然而至的空虚和落寞感,往往会让老人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消极和悲观,感觉自己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一无是处起来。子女也都已组建了各自的小家庭,时常都不在身边陪伴;有个老伴儿倒还好些,总有个可以说话聊天的人。倘若孤独一人,空巢老人的内心将是无比凄凉和落寞的。 2.经济困窘:老人离退休后,经济收入明显减少,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体质的不断退化,各种疾病相继而来,随之相应的各种费用也接踵而至,儿女孝顺还好些,如若不然,老人将是苦不堪言。这时的他们往往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生怕没有能力应对。 3.家庭不和睦: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其人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大多是来自家庭内部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隔代人的代沟问题。如彼此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常常会导致抱怨、争吵,甚至使老年人受到歧视和虐待。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到老人的心理与行为。 由于遗传因素、健康水平、个性、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经济状况等诸多方面的截然不同,各位老人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1.成熟型:经历过人生的种种现实考验,能够承认并正视现实,以积极的心态正视衰老和老化。 2.逍遥型:这类老人承认或接受现在的自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期待并安于他人的援助,对工作不感兴趣,不存奢望,满足现状。 3.防御型:这类老人渴望通过不停息的活动抑制或摆脱由于衰老所带来的不安,通过满负荷的“运行”,来淡化或完全忽略对“死亡”的感慨。 4.愤慨型:这类老人是典型的不服老,不愿承认或接受自己的老化,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因自己未能达到自我的理想而怨愤、绝望,并偏执地将其失败归因于他人,甚至对周围的人或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敌对或攻击。 5.自责型:这类老人往往将自己的不幸和挫败归罪于自己,不断地自责和怨恨;对他人漠不关心,内心孤独,悲观绝望,常常想以死来寻求解脱。 分析了以上种种因素后,归根到底,为人子女,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心呵护父母和老人;做到包容、体贴和理解。沟通从心开始,尽孝不可太迟。 (作者供职于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