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让合理膳食充满中医智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报虚假违法广告7条次
世界中联发布《中医药法》英译本
区域民族医诊疗中心开始申报
《中医药文化学》的3个“探索”
不容忽视的老年心理健康
1
11 1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中医药文化学》的3个“探索”
 

□洪 蕾

 

       中医药是中西文明对话的一个窗口,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医药文化,“形而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道”,“形而下”是渗透于百姓日常生活、最易走向世界帮助全人类的健康之“器”。所以,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道器并重”的载体。
    在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医药文化教学的规范、传承和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学》是一门“年轻”的课程。近年来,国家将其纳入二级学科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期颁布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梳理、凝练中医药文化体系框架和基本内容,阐释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重点任务。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学》“十三五”规划教材在中医药文化教育的3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探索学科研究依据
    《黄帝内经》是行业与社会共同认定的中医药理论奠基之作,由此推出《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文化思想,理所当然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学科文化超越不了民族文化”,中医药文化的成熟一定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文化的“轴心期”——诸子百家争鸣,不仅奠定了民族文化的思想基础,还奠定了生命的文化基础。因此,研究中医药文化需要找到《黄帝内经》反映的价值观念与先秦文献中民族宇宙文化、生命文化价值观,梳理其一脉相承的文化源头、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才能有根有据地阐述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内涵。
    《黄帝内经》成熟时期的背景文化与先秦文献一脉相承的文化思想,是中医药文化的主流思想;《黄帝内经》本身的文化思维也必当反映当时的文化状态。汉文化考古物证“汉代画像石”是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的缩影,可最直接反映汉民族社会风俗,将2000年来汉民族思维展现出来。它是研究《黄帝内经》成书阶段思想文化的重要文化佐证。
    探索构建中医药文化框架体系
    世界文化多元化,中医药文化必须具备走向世界、融入多元文化的自觉;走向世界融入多元文化的中医药必须有现代表述方式。《中医药文化学》用现代范式文化对中医药文化框架体系进行了构建。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可用现代范式语言表达。以大自然万物向生、甲骨文“生”符号意义以及汉文化得出中医药学科目标,即“生生不息”的理念。围绕学科目标,“莫贵于人”解答了谁在生,即学科对象问题;“人与天地相参”解答了如何生,即学科模型问题;“四时阴阳五行五脏”解答了人与天地如何相参,即学科工作模型问题。用范式文化阐述中医药价值观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中医药文化内涵、文化优势与临证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行为在规范、方式与数术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中医药行为规范是在延续中华文化“道”思维;遵道而为既是对中医药工作者的要求与约束,也是对中医药实施对象的指导和要求。中医药行为方式包括颐养天年和治未病,一个是针对生命正气的保护性措施,一个是针对疾病、邪气的避害性措施。中医药调摄数术则是指生命存活离不开的环境、情绪、劳逸、饮食4个日常生活起居调摄行为,以及本草与经络调摄的中医药专业手段。
    探索中医药文化标识表达方式
    力争建立行业与社会共识度论证体系,获取共识度论证。需要探索中医药文化标识表达方式。201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强调促进形成行业及社会共识的中医药文化标识,明确表达了全方位、合力打造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符号的战略需求。
    《中医药文化学》进行了历史论证与设计探索,并通过全国相关学术交流会、高校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建立论证体系,来获取“行业及社会共识”。因此,此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