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深 度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 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 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 林
 
第七版:临 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从痰论治儿童发作性睡病
治疗咳嗽重在宣肺
支气管肺炎、咽炎治验
通肠减压治疗心脏病
中风偏枯闭实证验案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
角膜炎治验
调和阴阳固精止遗治疗遗精
1
11 1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从痰论治儿童发作性睡病
 

□冯 斌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以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及睡眠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该病患病率为0.03%~0.16%,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该病从儿童早期到老年期均可发生,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症状,属于中医学“多寐”等范畴。笔者究其病因,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儿童发作性睡病与痰密切相关。
湿困中焦,痰浊内生
    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水湿,与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相互协调,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若患儿素体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困阻脾胃,痰浊壅盛,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之气不能濡养头目,则出现头昏欲寐、倦怠嗜卧等症状。脾虚湿困、痰浊内生是儿童发作性睡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可将水谷精微上输头目,同时输送至四肢百骸。若患儿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食物,湿浊内生,困阻脾胃,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湿,聚而为痰浊,清窍被蒙而头目昏沉、四肢乏力、睡眠增多等。若湿邪蕴而化热,湿热交蒸上蒙清窍,内扰肝胆,气机郁滞,则神志不清、多卧嗜睡等症状加重。
肾阳不足,寒痰凝聚
    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途径主要依靠肺的通调水道、脾的转运输送、肾阳的蒸腾气化等功能来共同完成,而肾脏的蒸腾气化为其根本。人体水液的循行、代谢,必须依赖于肺、脾、肾的阳气的正常活动,彼此协调,气化才能正常进行。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根本。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需要肾气的开阖方能进行。若儿童先天不足、感受风寒之邪或久病之后阳气受损,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液运行出现障碍,水液停聚于某个部位,所致之病则为痰饮病。“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除了引起一系列症状外,还容易引发各种神志异常,如神志不清、昏睡等。清代名医张锡纯认为,痰之标在脾胃,痰之本在肾。
肝郁气滞,风痰阻络
    风痰是由于脾功能失调而出现的病理性产物。小儿所欲不遂、情志抑郁,或学习压力较大,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水液运化失常聚而为痰;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脏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气随痰滞,风痰互结。肝风夹痰上攻,上蒙清窍,可有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状。风痰在发作性睡病的发病过程中互结,有不同的表现,风盛则肝阳上亢,易出现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表现;痰盛则蒙蔽清窍而神志不清、多寐等。二者互相影响,痰随风上,无处不到;风遇痰起,横窜经络,日久可以影响气血而出现瘀血症状。
化痰开窍法
贯穿儿童发作性睡病治疗的始终
    《金匮要略》记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治疗广义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形成的原因不同,在相应的脏腑经络中表现为不同的病理现象,唯有“元 神”与痰邪最为密切相关。发作性睡病由于脾、肾、肝脏功能失调,痰邪上逆,蒙蔽清窍而发作,其发病与痰邪不无关系。因此,其治疗关键在于化痰开窍,并贯穿疾病始终。
    对神疲嗜卧、头目昏眩、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胆怯易惊、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者,中医辨证为脾虚湿困,治则为健脾祛湿、化痰开窍,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对昏昏欲睡、身重嗜卧、肢倦无力,伴头昏倦怠、食后易睡、形体偏胖、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者,中医辨证为湿阻中焦,治则为燥湿醒脾、化痰开窍,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对精神萎靡,嗜睡多卧,手足不温、怕冷,舌淡红,苔白或腻,脉细弱者,中医辨证为肾阳虚,治则为温中散寒、化痰开窍,同时佐以杜仲、淫羊藿等益肾之品。对神昏欲寐、大笑猝倒、夜寐多梦、惊恐易醒、性情急躁、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治则为清胆泻热、化痰开窍,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典型病例
    某男,8岁,以“白天发作性不自主睡眠2年多”为主因就诊。患儿2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白天睡眠增多,当时家长未重视,逐渐出现大笑后肢体软弱无力,晚上睡眠不安,噩梦连连,睡醒后瘫痪,记忆力及学习成绩下降,且发病后体重逐渐增加,食量增加。头颅磁共振检查无异常;垂体磁共振检查除外垂体肿瘤。患儿去医院就诊。医生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后,考虑为多发性睡病,给予口服中枢性兴奋剂等。患儿晚上睡眠未有改善,自行停用所服药物……家长听说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效果良好,专门带着患儿来门诊就诊。
    刻诊:发作性不自主入睡,诊脉时即能迅速入睡,大笑后猝倒,晚上睡眠不佳,多梦,脾气急躁易怒,形体肥胖,容易饥饿,纳食逐渐增加,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中医辨证为湿困脾胃、郁而化热、痰热蒙窍。以清胆泻热、化痰开窍为治则。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茯苓10克,枳实9克,竹茹10克,石菖蒲9克,郁金9克,甘草6克,钩藤10克,生姜6克。共7剂,水煎服。
    二诊:患儿白天睡眠较以前减少,晚上仍睡眠不佳。效不更方。患儿继续服用上药14剂,白天睡眠状况明显好转,白天基本不睡或者偶尔有1次睡眠,晚上睡眠较以前明显好转。笔者遂调整方药继续治疗。
    本案中的患儿平素嗜食肥甘厚腻之物,湿困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聚而为痰,痰浊郁而化热,痰热交阻上蒙清窍则多寐;髓海失聪则记忆力、学习成绩下降;痰热扰心则晚上多梦;痰阻气机,肝脏疏泄失常易急躁易怒。中焦热盛则易消化食物,常觉饥饿。笔者采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利湿、化痰开窍,痰祛热清则神清,使患儿嗜睡症状大减,且中焦热势渐减,纳食量逐渐减少。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