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华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由于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的肠道药物不良反应。 自从抗生素被发明以来,它成为应用最普遍的药物之一,虽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由于长期或不当应用抗生素,导致对药物敏感的肠道内正常菌群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不敏感的条件致病菌(如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和一些外来的机会菌趁机大量繁殖,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腹泻症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较高,为15%。如何及时处理本病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棘手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西医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案。因此,应用中医学理论辨证治疗本病就显得十分重要。 抗生素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因此由抗生素导致的腹泻,古人无法论及。但由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所以可归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 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是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经过临床观察,抗生素为苦寒药,进入人体后,除了具有对抗和抑制病菌的作用外,还有伤阳损胃、困脾生湿的毒副作用。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谷之腐熟和运化。凡过度使用或不恰当使用抗生素,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腹泻,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伴有脘腹痞满、恶心欲呕、不欲饮食、四肢欠温、时有腹痛等症状。舌淡,苔白滑,脉沉弱。《伤寒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病的主要表现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相似,它们的共同病机都是脾胃虚寒、湿土不运。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变部位主要是脾胃和大小肠,病变的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寒、脾失健运,故治疗当以温补脾胃为大法。方用理中汤温中和胃、健脾运湿。腹痛严重时加白芍药、甘草、乌药等;久泻不止,中气下陷,伴滑脱不禁者,合补中益气汤以增强益气升清、健脾止泻之功效。 患者张某,男,68岁,主诉腹泻2个月。2个月前,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青霉素等7天后,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服用整肠生等肠道菌群调节剂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患者患糖尿病十几年,平时治疗规范,病情比较稳定。症见大便每日行五六次,黎明必行一两次,大便溏薄,常夹有未消化的食物。面色发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冷痛,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弱。 患者年事已高且体虚,过度使用抗菌药物青霉素伤及脾胃之阳,阳虚及肾;脾失运化则泄泻;肾阳虚则形寒肢冷。 治宜补火暖土,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方拟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并配合艾灸等。 治疗7天后,患者泄泻次数减少,每天2次,大便质渐变稠,手足渐转温暖,腹痛喜温,不思饮食,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 治疗14天后,患者泄泻已停止,大便正常,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稍迟。 临床证明,应用传统中医学理论辨证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经常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供职于西平县重渠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