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献芳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群体中一种常见的急性发热疾病。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指征容易被误诊,加之患儿高热不退,常造成过度医疗或盲目用药。了解幼儿急疹的特点与用药知识,有助于避免患儿用药伤害。
幼儿急疹的病因与治疗
病因
幼儿急疹主要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引起,少数由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
以高热为首发表现,起病急,体温突然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持续3天~5天,全身症状比较轻。退热后疹子开始出现,疹子为充血性斑丘疹,3天~5天后消退,无色素沉着。
治疗
以退热等对症治疗为主。若幼儿≥2月龄、腋下温度≥38.2摄氏度,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应间隔4小时~6小时用药,24小时不超过4次。若幼儿≥6月龄,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应间隔6小时~8小时用药,24小时不超过4次。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可伴发高热惊厥,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
避免盲目用药
避免使用抗病毒药物
目前,无专门针对HHV-6、HHV-7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幼儿急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重症患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等)。
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缩短病程,还可能增加副作用发生风险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仅在医生明确诊断合并细菌感染时才需使用。
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
糖皮质激素不能缩短幼儿急疹的病程,反而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掩盖病情。因此,一般不建议将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避免退热药物联用或交替使用
不推荐家长自行交替使用两种退热药,因为容易搞错时间或剂量而导致用药过量。如果一种退热药效果不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是否交替使用。如需使用,务必记录好用药时间和种类。
避免使用抗过敏药物
患儿在体温下降后或退热后不久,皮肤开始出现玫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这些皮疹通常不痛不痒,可能出现在躯干,然后逐渐扩散到四肢。皮疹短期内会自行消退,并且消退后不留痕迹。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须使用抗过敏药物。
幼儿急疹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除了采取适当的退热措施,家长应让患儿多喝温开水或新鲜榨取的果汁,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在出汗过多的情况下,可以适量喂食口服补液盐,帮助恢复体液平衡。同时,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穿着透气舒适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如果幼儿出现高烧不退、持续呕吐、皮疹扩散迅速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幼儿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