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第三十四篇,其中提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胃气应当下降却反升,导致“睡眠不宁”。因此,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脾胃功能紊乱,都可能造成儿童夜间睡眠不安,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胃不和则卧不安”强调了脾胃功能与睡眠质量的密切关系。本文将从中医角度,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如何通过饮食调理、作息调整和运动促进,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实现“胃和卧安”的目标。
饮食调理:健脾消食,助眠安神
人体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阴平阳秘”,则夜寐安。中医认为,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先天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失调常导致气机逆乱、阴阳失衡,进而影响睡眠。因此,保持脾胃气机调畅至关重要。饮食调理是改善小儿睡眠、促进生长发育的第一步。
避免饮食过量:由于小儿的胃容量较小且消化功能相对较弱,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或暴饮暴食容易给脾胃带来过重负担,从而导致积食和胀气,这可能会干扰他们的睡眠质量。
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等,有助于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
适当食用助眠食物:如莲子、百合等,这些食物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
作息调整:顺应自然,调整作息
《黄帝内经》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即应遵循四季养生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强调“天人相应”,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节律密切相关。改善小儿睡眠质量,需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固定作息时间: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春夏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结合生长激素分泌高峰,建议小儿在晚上9点左右入睡。中医认为,此时阳气开始衰退、阴气渐盛,提前入睡有助于养心安神,不影响生长激素分泌。
睡前避免过度兴奋:如剧烈运动、看电视等,这些活动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入睡。
运动促进:适度运动,助消化、安神
《黄帝内经》强调“形神一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都可导致“夜卧不安”。适当运动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释放情绪,从而促进睡眠。
饭后适当散步:饭后适当散步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胀、腹胀等问题。
每天坚持有氧运动:如跳绳、慢跑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调节情绪,改善睡眠。需要注意的是,睡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入睡。
总之,要实现“胃和卧安”,家长需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适度,从源头上调理脾胃。若孩子已出现明显的积食、腹胀或睡眠障碍等症状,则需要医务人员的积极干预。通过精准的辨证论治,采用小儿推拿、穴位贴敷、中药内服等方法,针对性解决脾胃失调问题,标本兼治,从而恢复孩子安稳的睡眠,保障其健康成长。
(作者供职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