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笑尿了”这句日常调侃背后可能隐藏着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当咳嗽或大笑时,尿液不受控制地漏出,医学上称之为压力性尿失禁,而这往往是盆底肌发出的求救信号。
盆底肌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形成一张富有弹性的网状结构,它稳固地支撑着盆腔内的器官,并控制着尿道、阴道和肛门的开闭。通过有意识地收缩或放松这些肌肉,我们能够执行排尿、排便等基本生理功能。在正常状态下,盆底肌维持着一定的张力,即便腹压骤然升高,也能通过肌肉的收缩来防止尿液的不自主溢出。当盆底肌失去弹性、支撑力减弱时,就会导致控制功能失效。
盆底肌受损的原因多种多样,怀孕和分娩是女性常见的诱因之一。孕期子宫逐渐增大,长期压迫盆底组织,导致肌肉纤维拉长;分娩时,盆底肌可能过度拉伸甚至撕裂,进一步削弱其支撑能力。此外,年龄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弹性逐渐下降,雌激素水平降低,这会导致盆底肌萎缩,支撑力减弱。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会使腹压持续升高,不断“冲击”盆底肌,加速盆底肌老化、松弛。
遇到“笑尿了”的情况无须尴尬,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盆底肌训练来增强肌肉力量,其中最著名的是凯格尔运动。具体操作是先识别盆底肌,然后进行收缩,持续5秒钟后放松,如此交替。每次重复10次~15次,每天练习3组。在训练过程中,应避免屏气或同时收缩腹部和腿部肌肉,因为这可能会降低训练效果。如果能持续练习3个月以上,大多数轻度患者的症状会得到明显改善。
对于中度至重度患者,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或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治疗是利用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盆底肌的收缩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换为可视化的波形或数值反馈。患者能够通过屏幕上的动态信息调整训练的强度和节奏,配合专业康复师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有效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控尿能力。电刺激疗法则通过特定频率的电脉冲刺激骶神经丛,激活休眠的神经肌肉单元,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许多患者在持续4周~6周的疗程后,漏尿的发作频率显著降低。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干预可能成为关键选择。
预防盆底肌损伤,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孕期女性应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以减轻胎儿对盆底造成的过大压力;分娩后应立即开始产后恢复,避免过早承担重物;保持适宜的体重,并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可能导致腹压增加的疾病;对于长时间坐着的人群,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一次,以缓解盆底肌的压力。
“笑尿了”现象背后反映的盆底肌问题,实际上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这不仅影响到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起泌尿系统感染、会阴部下坠感等并发症。面对这一问题,通过科学的训练和治疗,大多数人能够恢复盆底肌的活力,远离尿失禁的困扰。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