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只是患者迈向健康的第一步。而术后长期、规范的抗凝药物治疗,则是守护瓣膜功能、预防致命血栓形成的关键。抗凝药物的核心任务,就是预防血栓形成,避免瓣膜功能障碍和严重并发症。然而,抗凝药物的剂量需要精准控制,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带来风险。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心脏瓣膜置换后抗凝药物的安全使用要点。 心脏瓣膜置换后的抗凝需求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植入的人工瓣膜或修复后的瓣膜表面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或增大,可能引发瓣膜功能障碍、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因此,术后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抑制血液的过度凝固,有效预防此类血栓的形成。 常用抗凝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是常用的长期抗凝药。机械瓣患者必须长期使用其来抗凝;而生物瓣患者,是否要用华法林、用多久或是否加用阿司匹林等,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自身的血栓风险(如是否有房颤)来决定。华法林的作用是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形成。华法林价格便宜,临床应用久、长期使用效果可靠;但其治疗范围窄,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INR),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剂量。 抗凝药物的安全使用要点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INR)是关键 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必须通过抽血查INR值(标准化凝血指标)来精准判断。目标INR范围因人而异,如机械瓣(尤其是双叶瓣)患者INR一般控制在2~3,若合并房颤等高风险因素,可能调至2.5~3.5;生物瓣患者术后头3个月~6个月,若需要抗凝,目标INR稍低(1.8~2.5)。复查频率:初期每3天~5天查一次,稳定后每月一次。查INR无须空腹,但抽血前避免剧烈运动或大量吃菠菜、猪肝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会影响结果)。若INR超出目标范围,必须立即联系医生调药,约30%的出血或血栓事件,是因无定期监测导致,千万别嫌麻烦耽误治疗。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华法林剂量调整,必须严格按INR结果进行个性化处理,其安全范围窄,自行调药很危险!若INR<2,提示抗凝不足易血栓,医生可能建议患者在原基础上每天增加0.5毫克~1毫克;若INR>3,提示出血风险高,需要减量(如在原基础上每天减少0.5毫克~1毫克)或停药1天~2天。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华法林的反应不同(受基因、体重、肝肾功能等影响),相同剂量效果可能不一样,千万别自行加减药量。担心出血擅自减量或害怕血栓盲目加量都可能出问题,必须由医生根据INR结果和具体情况决定。漏服药物时,若离下次服药时间超过12小时可补服当天量;若不足12小时就跳过,千万别一次服双倍药“补回来”。 注意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 华法林易受药物和食物影响,导致抗凝效果不稳定。吃太多菠菜、西兰花、猪肝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可能降低药效,而部分抗生素、抗真菌药、止痛药(如布洛芬)可能增强抗凝作用。患者就诊时要主动告知医生所有用药(包括保健品)情况和饮食习惯,避免风险。日常饮食无须刻意忌口,绿叶菜别在短时间内大量吃,保持合理饮食,有助于INR稳定。 警惕出血和血栓症状 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警惕出血和血栓的症状。出血症状包括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血尿、黑便等;血栓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肢体肿胀、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生活管理两大关键 饮食:平衡优于禁忌 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一餐食用半斤菠菜,或连续数日大量摄入猪肝等),但也无须完全禁忌。适量摄入各种营养素,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和药物治疗效果的稳定。 运动:安全第一,循序渐进 术后初期(3个月以内),以散步、练太极拳为主,禁止剧烈运动(如打篮球、搬重物),预防出血;3个月后,经医生指导,可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是要避免竞技、登山等高强度活动。 安全抗凝 贵在终身规范管理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需要医患双方密切患配合。患者要遵医嘱科学用药、规律监测INR,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患者做拔牙、胃肠镜、手术等有创操作或怀孕前,务必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华法林,以便定制临时应急方案。只有把规范融入日常,才能减少并发症,重获优质生活。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肇庆市妇幼保健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