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骨折康复慢 中医有办法 |
|
□陈帮强
骨折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暴力或意外事件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撞击、炎症或骨骼肿瘤等病变降低骨骼强度而引发的病理性骨折等,儿童及老年群体是骨折的高发人群。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许多骨折患者陷入漫长的康复等待中,并且心中充满疑问:“为什么我的骨头长得慢呢?什么办法能促进骨头生长呢?” 为何骨折康复速度较慢 骨折早期 骨折发生时周围经络断裂,血溢脉外形成离经之血,停留于局部形成瘀血。由于瘀血不散,阻碍新鲜气血携带营养物质达到骨折端,使新骨形成受阻,因此延缓骨折康复速度。 骨折中期 因为骨折端及周围组织受损,所以导致局部及相关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当气血运行不畅时,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还会影响修复期间代谢废物的排出,形成恶性循环,引发酸麻、胀痛等不适。 骨折中后期 中医认为,“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肾气是骨骼生长及修复的物质基础,只有肝血充盈才能濡养关节。若身体亏虚、年老体弱,或骨折后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就极易造成肝肾精血不足,使骨折处无法获得营养而快速生长,造成康复过程迟缓。 中医如何促进骨折康复 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对于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法复位、中药外敷、中药内服、针灸疗法、功能锻炼等。为促进骨折患者康复,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是中医治疗骨折的常用方法。中医医师的手法操作,可以将错位的骨骼恢复至正常位置,适用于轻度或无明显移位的闭合性骨折。复位后,患者需要使用石膏或夹板固定骨折部位,避免二次损伤,并且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若复位后出现剧烈疼痛,患者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主要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并且直达患处。活血止痛膏、消痛贴等直接贴于骨折部位,药力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可以快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疼痛程度,促进新骨形成。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外敷适用于骨折处皮肤完好者;若出现皮肤过敏或破损,则禁止使用。 中药内服 中药内服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精准调理。骨折初期(1周~2周),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基本原则,疏通局部血脉,消散瘀血,减轻疼痛程度;骨折中期(3周~8周),瘀血肿胀逐渐消退,新骨开始生长,治疗重点转向接骨续筋、调和营血,以促进新骨生成;骨折后期(8周以后),新骨虽然形成,但是不够坚固,这时恢复肢体功能是关键,患者需要强筋壮骨、补肝益肾、益气养血,在巩固根本的同时加快骨痂成熟塑形,促进肢体功能完全恢复。 针灸疗法 针灸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平衡阴阳、加快新骨形成等作用。对于骨折患者而言,针灸疗法需要根据骨折部位,辨证取穴,再由针灸医师进行操作,避免误伤神经血管。晕针者或体质虚弱者,应慎重选择针灸疗法。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折康复的重要环节,患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骨折早期,可以做肌肉长收缩练习;骨折中期,开始进行关节被动活动;骨折后期,需要加强主动运动训练。功能锻炼强度,需要以患者可以接受为宜,避免过早进行负重训练,导致二次骨折或引发剧烈疼痛。 医患同心,加快骨折康复速度 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关于骨折处支具、石膏等佩戴时间,谨遵承重重量限制、何时下地活动与开始功能锻炼,做哪些动作及强度如何等指导。患者要了解过早负重、下地活动的危害,如再骨折、骨折部位延迟愈合等。医生需要告诉患者骨折愈合是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存在自然规律,过度焦虑、紧张、急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日常生活,影响骨折康复速度。因此,在骨折期间,患者应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耐心等待骨折部位愈合。 骨折康复之路漫长,中医以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为指导,从骨折的不同阶段入手,为加快骨折康复提供助力。同时,在康复过程中,患者还需要谨遵医嘱,避免过度训练造成二次损伤,延长康复时间。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阳春市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