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蕾
在ICU(重症监护室),给危重患者翻身看似是简单的日常操作,实则暗藏玄机。对于长期卧床的危重患者而言,正确翻身不仅能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还能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操作失误,可能引发导管脱落、呼吸困难甚至心脏骤停等。掌握危重患者的翻身技巧,是守护他们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危重患者翻身的核心目的是预防并发症和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长期卧床,身体突出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部)持续受压,局部血液循环受阻,4小时内可能出现皮肤缺血性损伤,24小时内可能形成压疮。同时,卧床时痰液易积聚在肺底部,增加坠积性肺炎风险。翻身能交替改变受压部位,促进痰液引流,降低感染概率。但是,并非所有危重患者都能随意翻身。当患者出现未控制的低血压、急性脑疝、脊柱骨折未固定、咯血急性期等情况时,盲目翻身可能加重病情。例如,脑出血患者翻身幅度过大,可能导致颅内压骤升;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若翻身时气管导管移位,会瞬间出现窒息。因此,翻身前必须评估患者的状态:检查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导管固定是否牢固、有无近期手术或创伤部位,必要时需医生指导。 规范的翻身操作需要“三人协作和分步实施”。在准备阶段,需先清理患者周围的杂物,松开床栏,将枕头移至合适位置。操作时,一人站在患者床头,负责保护头部和气管导管,保持头颈部与躯干在同一轴线;两人站在病床两侧,双手分别托住患者肩背部、腰臀部和下肢。翻身时需“整体平移”,避免拖拽患者的身体——先将患者向一侧平移,再缓慢翻转至侧卧位(角度以30度为宜,避免90度侧卧位压迫大血管),最后在背部、膝下垫软枕固定体位。在整个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注意监护仪上的数据,若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需立即停止操作。 病情不同的患者,翻身时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翻身前需检查气管导管深度和固定带松紧度,翻身中保持导管与呼吸机管路的衔接稳固,避免牵拉导致导管脱出或误入支气管。对携带胃管的患者,翻身前应回抽胃液,确认胃内无大量残留(超过150毫升需暂缓翻身),防止体位改变引发呕吐、误吸。对合并糖尿病或水肿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摩擦皮肤,翻身后需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颜色,必要时涂抹润肤霜。 临床上,需警惕常见的翻身误区。有人认为“翻身越频繁越好”,实则过度翻身会干扰患者休息,增加生命体征波动风险。一般情况下,病情稳定的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即可,压疮高风险者可缩短至1小时。还有人习惯“直接拽拉患者的衣物翻身”,这种动作易导致皮肤擦伤,对营养不良、皮肤弹性差的患者危害较大。此外,忽略翻身后的整理也是常见错误。若未及时固定体位,患者可能自行滑回原位,失去翻身的意义。 给危重患者翻身,是一项技术。它要求操作者既熟悉医学原理,又耐心细致。每一次规范翻身,都是在为患者筑起一道预防并发症的防线,为早日康复争取更多机会。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