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十六神丸 |
|
□李爱军 六神丸是临床常用的传统中成药,因其特而名贵,既可内服又可外用,且丸小服用方便,疗效显著,深受患者青睐。 六神丸的由来 雍正十二年,苏州城内开了一家名为诵芬堂的药铺,堂主是姑苏城里有名的“大善人”雷允上。由于雷允上常给穷人施医送药,久而久之,他的名声已经远大于诵芬堂。 雷允上命运多舛。他自幼双亲过世,19岁入赘为婿,本想好好过日子,谁知结婚仅一年妻子就亡故了。雷允上连续两次进京赶考,偏偏都因重病不得进考场。 回到苏州后,郁郁寡欢的雷允上结识了姑苏名医王晋山,决定拜师学医。雷允上研究吴门医派精华,把行医和制药相结合,成为温病学派中成药的开创者。 苏州地处江南,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有卑湿的地域特点。吴门医派发源于苏州,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吴门医派最拿手的是诊治各种急性传染病。同样发家于苏州的雷允上当年主攻的方向,也是以香料丸散为主的时疫急救药。 明清时期,苏州城商业发达,人口流动性大,温病在江南一带高发。雷家有一位后人雷滋蕃,结识了一位姓顾的老人,二人十分投缘,顾姓老人把祖传的六神丸秘方赠予了雷滋蕃。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江苏一带生疮的人特别多,苏州城内又流行咽喉疾病,百姓苦不堪言,雷滋蕃就用蟾酥、牛黄、麝香、雄黄、冰片、珍珠等药材炼成六神丸。六神丸对各类咽喉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六神丸自此名声大振,被誉为“喉科圣药”。 成分解读 六神丸由牛黄、雄黄、蟾酥、麝香、珍珠、冰片六味中药配制而成。 牛黄性凉,其气芳香,入心经,可以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珍珠性寒,质重沉降,入心经、肝经,可治疗口内诸疮、疮疡肿毒、溃久不敛等。 蟾酥辛温走窜,入心经,有辟秽化浊、开窍醒神之功,可治疗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龈疼痛等。 雄黄辛温,入肝经、胃经、大肠经,可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虫蛇咬伤等。 麝香辛温,气味芳香走窜,有很强的开窍通闭、辟秽化浊作用。 冰片苦寒,入心经、脾经、肺经,可治疗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疮疡肿痛、疮溃不敛等症。 以上诸药配合,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疮生肌之功,是治疗热毒所致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痈疡疔疮、无名肿毒等症的良药。六神丸精妙的配伍,使其能够以很小的剂量发挥诸多的功效,且通过配伍,既增强了药物的功效,又消除了副作用。 功效主治 六神丸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现代常用六神丸治疗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以及急慢性咽喉炎、牙周炎、乳腺炎、毛囊炎等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带状疱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免疫功能失调性疾病等。 服用方法 六神丸为黑色有光泽的小水丸,味辛辣。 口服 每日3次,温水吞服。1岁每次服用1粒,2岁每次服用2粒,3岁每次服用3粒~4粒,4岁~8岁每次服用5粒~6粒,9岁~10岁每次服用8粒~9粒,成年人每次服用10粒。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还有胶囊剂,其成分与功效与此相同。 外用 取药丸十几粒,用冷开水或米醋少许,盛食匙中化散,将其外敷在皮肤红肿处,敷搽四周,每日数次常保潮润,直至肿退为止。如果患者皮肤已经出现脓肿或者溃烂,切勿再敷。 禁忌证 孕妇及对六神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儿童应遵照医嘱,且在成年人监护下使用。六神丸含蟾酥、雄黄有毒药物,请严格按用法用量使用,不宜过量、久用。外用不可入眼内。六神丸含有麝香,运动员慎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经开区潮河瑞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