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征稿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思路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十六神丸
虚热可致头痛
麻黄九味方 咳喘可无恙
1
11 1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思路
 

□华海洋

颈椎病已成为现代常见病,因久坐、低头等不良习惯,呈现年轻化趋势,临床表现为颈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甚至引发心理问题。辨证分型治疗:风寒痹阻型,用葛根汤祛风散寒;气滞血瘀型,以桃红四物汤活血通络;痰湿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湿祛痰;肝肾不足型,以肾气丸滋补肝肾;气血亏虚型,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养血。辨证施治,调和气血,恢复颈部功能,体现中医个性化诊疗优势。
颈椎病已成为常见病,如同紧箍咒,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久坐不动,以及不良坐姿和睡姿等,都使得颈椎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过去,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如今却频繁出现在年轻人甚至青少年身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颈椎病不仅会导致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还可能引发头痛、头晕、上肢麻木、视物模糊、耳鸣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长期受颈椎病困扰的患者,还可能影响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中医在治疗颈椎病时,注重辨证论治。医者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将颈椎病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精准用药。
风寒痹阻型
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风寒痹阻型颈椎病多由外感风寒之邪侵袭颈部经络所致。遇寒冷天气或受凉后,疼痛会显著加重;而在温暖的环境中或热敷后,疼痛则缓解。患者还可能伴有怕冷、怕风的症状。舌苔薄白,脉象多为浮紧或弦紧,这是风寒之邪在脉象上的体现。针对风寒痹阻型颈椎病,中医常采用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治疗方法,如用葛根汤,方中以葛根为君药,其味甘、辛,性凉,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能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麻黄、桂枝为臣药,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味辛、甘,性温,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二者合用,增强了祛风散寒的作用,像一阵狂风,将侵入人体的风寒之邪迅速驱散。白芍养血敛阴,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使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就像一对默契的伙伴,共同维护着身体的平衡。生姜、大枣既能调和脾胃,又能协助君药、臣药发挥作用,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炙甘草则调和诸药,使整个方剂的药性更加平和,宛如一位协调者,让各方力量和谐共处。
气滞血瘀型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发病与气血运行不畅相关。长期劳损、外伤或情志不畅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颈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患者的颈肩部及上肢会出现刺痛感,疼痛部位较为固定,如同被钉子钉住一般,夜间疼痛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等症状,是由于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所致。若医者观察患者的舌象,会发现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这是瘀血的典型表现,脉象则多为弦涩,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治疗重点在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是常用的方剂。方中桃仁、红花为活血化瘀的要药,桃仁味苦、甘,性平,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红花味辛,性温,可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二者相互为用,如同两把利剑,斩断瘀血的阻滞,使气血畅通无阻。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组成四物汤,具有养血活血的功效。当归味甘、辛,性温,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是补血的要药;川芎味辛,性温,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可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熟地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四药相配,既能养血,又能活血,使瘀血消散而新血生。若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可加用乳香、没药等药物,增强止痛的效果。乳香味辛、苦,性温,能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味苦,性平,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二者搭配,能有效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
痰湿阻络型
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的形成与人体内部的痰湿积聚有关。脾失健运,水湿代谢失常,聚而成痰,痰湿阻滞颈部经络,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患者常常会感到头晕目眩,仿佛置身于旋转的世界中,头部沉重如裹着一层湿布,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患者四肢也会出现麻木的感觉,沉重无力,活动不便。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因为痰湿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舌苔厚腻,颜色多为白腻或黄腻,脉象弦滑,这些都是痰湿之象。对于痰湿阻络型颈椎病,治疗以祛湿化痰、通络止痛为原则,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常用的方剂。方中半夏为君药,味辛,性温,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可有效消除体内的痰湿,如同清洁剂,将体内的痰湿污垢一扫而空。天麻为臣药,味甘,性平,能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可缓解头晕目眩等症状,使头部恢复清爽。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根源上杜绝痰湿的生成,就像加固堤坝,防止水湿泛滥。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让体内的气机恢复顺畅。甘草调和诸药,使方剂的药性更加平稳。若患者痰湿较重,可加用胆南星、僵蚕等药物,增强化痰的作用。胆南星味苦、微辛,性凉,能清热化痰、熄风定惊;僵蚕味咸、辛,性平,可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二者合用,能有效清除体内的痰湿,改善症状。
肝肾不足型
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型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或长期劳累、生活不规律的人群。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会导致筋骨失养,颈椎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引发颈椎病。患者常出现眩晕耳鸣的症状,感觉天旋地转,耳朵里嗡嗡作响,影响听力和平衡感,肢体麻木的症状也较为明显,尤其是手指,感觉迟钝,抓握东西时力量不足。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失眠多梦、视力减退等症状,这是由于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所致。舌象表现为舌红、苔少,脉象弦细或细数,反映了肝肾阴虚的状态。肝肾不足型颈椎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补益肝肾、通络止痛,肾气丸较为常用。方中熟地为君药,味甘,性微温,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滋补肝肾的要药,就像给肝肾注入充足的养分,使其茁壮成长。山萸肉、山药为臣药,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能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山药味甘,性平,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二者与熟地相配伍,增强了滋补肝肾的作用,从多个方面滋养肝肾。泽泻、牡丹皮、茯苓为佐药,泽泻味甘、淡,性寒,能利水渗湿、泄热;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三者既能渗湿浊、清虚热,又能防止熟地的滋腻之性,使补而不滞,如同给滋补的过程加上了润滑剂,使其更加顺畅。附子、桂枝可温阳散寒、通络止痛。若伴有肢体麻木,可加用桑寄生、鸡血藤等药物,增强通络的作用。桑寄生味苦、甘,性平,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鸡血藤味苦、甘,性温,可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二者合用,能有效改善肢体麻木的症状,使肢体恢复灵活。
气血亏虚型
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型颈椎病主要由于身体气血不足,无法滋养颈部的经络和筋骨。久病体虚、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亏虚。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眼前发黑,站立不稳,严重时甚至会晕倒。患者面色苍白无华,看起来十分憔悴,就像一朵失去水分的花朵。心悸气短也是常见症状,患者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肢体麻木、倦怠乏力的症状也较为突出,四肢无力,不想动弹,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舌淡苔少,脉象沉细弱,这些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的治疗以益气养血、通络止痛为主要方法,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常用的方剂。方中黄芪为君药,味甘,性微温,能补气固表、利尿排毒、排脓、敛疮生肌,可大补元气,为气血的生成提供动力,就像一台强大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为身体输送能量。桂枝为臣药,味辛、甘,性温,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可温通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使气血能够顺利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白芍养血敛阴,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使气血运行更加协调。生姜、大枣既能调和脾胃,又能协助君臣药发挥作用,为气血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若气血亏虚较为严重,可加用人参、当归等药物,增强益气养血的目的。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当归味甘、辛,性温,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二者合用,能有效补充气血,改善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症状,让身体重新充满活力。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疼痛科,系第二批河南省青苗人才)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