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宫寒的中医外治法 |
|
宫寒的中医外治法 □徐文慧 所谓宫寒,顾名思义就是子宫寒冷。中医所说的“子宫”包括子宫、卵巢等多种器官。宫寒是指妇女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出现的下腹坠胀,疼痛,得热则缓和,白带多、痛经、月经失调、脉沉紧、舌苔薄白多津为主要症状者。造成宫寒的原因大致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与肾虚、脾气虚、血虚、肝郁、痰湿、血瘀等因素有关。 宫寒有哪些症状 宫寒并不单指某一种症状,而是中医学对患者形形色色临床症状的总结。 宫寒典型症状主要表现如下: 月经异常:月经前小腹有坠胀感,白带清稀、量多,腰酸或痛,两乳胀痛等现象,少数有反胃、作呕反应;行经腹痛,小腹发凉,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月经色黑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热敷后疼痛可得到缓解,个别女性痛经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严重者则可造成不孕,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等。 肥胖:全身肥胖,并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月经过少、不排卵等。子宫热量不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理机能,脂肪就充当起“护宫使者”,子宫越冷身体就越需要囤积脂肪,从而引起肥胖。 伴随症状:平时腰酸腿软,小便较多,性欲减退,舌质淡苔白,脉沉。 哪些女性朋友更易患宫寒 临床上造成宫寒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与体质有关,比如平日里怕冷,手脚容易发凉,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就易出现宫寒。另一方面,生活习惯也会造成宫寒。 宫寒的危害有哪些 1.宫寒是手脚冰凉的根源。 2.宫寒是不孕不育的罪魁祸首。 3.宫寒的女人腰膝酸软气色差。 4.宫寒导致女人夜尿频多、爱遗尿。 5.宫寒让女人房事冷淡不和谐。 6.宫寒使女人月经紊乱、痛经多。 7.宫寒的女人易流产。 8.宫寒是黄褐斑、黑眼圈反复发作的根源。 9.宫寒让女人肥胖,身材走形等。 宫寒的危害那么多,得了宫寒怎么办呢?下面介绍一种方法,非常适合宫寒患者——那就是任脉灸和督脉灸。 任脉灸和督脉灸的概念 督脉灸是将中药粉、姜泥、艾绒依次放置在督脉的脊柱段(大椎穴至腰腧穴)上烧灼温熨,借助艾火和生姜的温和热力,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通痹止痛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 任脉灸是用相同的方法在任脉上施灸。 作用机理 督脉、任脉为主,调节整体: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督脉线为背部正中,向两侧有一定的铺灸宽度,因此也包括脊柱两侧的夹脊穴、背腧穴,激发全身气血。使病体虚弱的阳气得以温煦、寒湿之邪得以祛除、痰浊瘀血病理产物得以化解、痹阻之气血得以畅通。任脉向两侧也有一定的铺灸宽度,涵盖了腹部循行经络穴位。具有养血调经、温养胞宫、散寒止痛、调节阴阳等作用,故有“总任诸经”之说,任脉总调人之精、血、津液,是人生养之根本。 艾绒辛温,通达诸经: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瘀,暖子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绒辛温性烈,能通行十二经,振奋元阳、祛寒逐冷、除风燥湿、调理气血。 生姜加温,协同温透:姜味辛、性微温,发汗解表,可用于通汗、祛风、散寒、开胃、止呕、去水气、开痰。 生姜中含有姜辣素,挥发油中含有姜醇、姜烯等,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在艾火热力加温后作用可增强数倍,渗透至人体穴位,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病理代谢产物排泄。生姜药性稳定,尤其对虚寒证最宜。 督灸药物增强功效:督灸的特点是施灸部位铺敷的中药粉末,通过穴位渗透直达病所,增强治病功效。 操作步骤 正确取穴:选取督脉的大椎穴至腰腧穴为施灸部位,其上撒督灸粉,覆盖一层毛巾将督灸架放于督脉上(大椎穴至腰腧穴),使其下端与皮肤完全贴合后,将姜泥平铺于督灸架内,要求上下均匀,薄厚一致,厚度2厘米~2.5厘米,然后在其上均匀铺满约1厘米厚的艾绒,点燃艾绒,待艾绒完全燃尽,温热感减弱时放置于任脉上继续施灸,可酌情在胞宫处添加艾绒,待温热感完全消失,将用物全部撤去。每次治疗1小时~2小时,每5天~7天治疗1次,3次~5次为1个疗程。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耐受能力,酌情加减。施灸时应以天气晴朗,气温高,白天为佳。 任督灸的禁忌证:哺乳期或经期的女性患者,孕妇;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及精神病、过敏体质者;严重关节畸形活动不利的患者;施灸部位皮肤破损者。 注意事项 1.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饥饿时不宜施灸。 2.选择合适的防火布或防火毯、备测温仪,保证治疗安全。 3.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告知患者勿随意变换体位,防止温度过高或因患者活动导致灸具脱落发生烧烫伤。艾绒勿铺放过多、过散,防止火势过猛、温度过高,以患者耐受热度为宜,避免灼伤。 4.治疗结束后,嘱咐患者缓慢坐起,休息30分钟后方可离开,避免发生体位性眩晕。 5.嘱咐患者灸后注意防寒保暖,背部避免直接吹风,24小时后方可洗澡,适当休息,避免熬夜。 6.调节饮食,清淡素食,多饮用温开水,避免生冷、辛辣及肥甘之品,以免影响疗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