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守好应急病房 把好第一关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席 娜
“守好应急病房,就是守好医院的第一道防线。如今,我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工作已经29年了,这里就像我的一个大家庭一样,只有‘大家’安全了,‘小家’才会安宁。所以,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像守卫家庭一样守护医院……”郑州市八院副主任医师王俊说。 见到王俊时,他已经在应急病房值守了26天。他最大的感受是时间过得飞快,每天的日程满满的。从清晨到深夜,他和同事忙碌着问诊、治疗、查房等,既和平时一样,又和平时不一样。 应急病房火速上线 分类收治患者 5月1日,郑州市确诊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郑州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闭环管理。作为疫情防控期间救(收)治精神疾病患者的定点医院,自5月4日起,郑州市八院慈善惠民病区临时升级为应急病房,由王俊担任应急病房副主任,专门收治“三无”(无身份、无责任机构、无支付能力)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无48小时核酸证明的精神疾病患者、发热患者、健康码为黄码和红码的患者等。 “发热患者必须经发热门诊排除后才能转过来,待发热得到控制后一周,可转到普通病房治疗;红码但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住院后需要隔离观察14天,待无新冠肺炎症状后,方可进行后续治疗。”王俊说。 伴随着病房职能的转变,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劳动强度、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加。相比平时,他们要视来院患者的身份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果是黄码、无48小时核酸证明的,医务人员需要穿防护服、佩戴口罩等;如果是红码的,则需要穿隔离衣,佩戴面屏等。 “在治疗上和平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需要克服穿防护装备操作时的诸多不便。”王俊说,目前,该病区全部实行双管通道管理,医务人员一旦进入污染区,中间不能喝水、上厕所等,一忙起来至少4小时;若时间太长,很容易出现呼吸不畅、胸闷等不适感。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持着,都没有喊苦喊累。 自5月4日至今,应急病房共收治两名红码患者、3名发热患者。其中,一名红码患者是密接人员,在隔离期出现了一些应激反应,经过心理治疗很快好转;另一名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隔离期断药,导致病情复发,情绪冲动,砸东西,由120全程闭环转运过来。目前,3名发热患者中,已有两名患者转到普通病房。 治疗管理两手抓 保证病区高效运转 “大夫,我要出去!”“到底啥时候能回家啊?”“早就该出院了,咋不让我出院?”每天查房时,这样的疑问声此起彼伏。5月4日~19日,应急病房共收治了18名患者,除了目前在观察中的7名,其他的已陆续转到普通病房。患者和家属每天在一个小空间里共处,一言不合就可能发生冲突,管理起来难上加难。 在诊疗之余,王俊与同事的工作主要是安抚、鼓励,说的话、付出的耐心是平时的几倍。医务人员对患者从治疗护理到吃喝拉撒,照顾得无微不至。 5月18日晚上,某社区通过120转来一名女患者,既有躯体疾病又有精神疾病,此前在某综合医院治疗,最近旧病复发,在病房里冲动攻击人。患者的家人在新密市,暂时不能陪伴患者。于是,医务人员报了警,由警察护送,将患者转到郑州市八院治疗。 这样,王俊与同事成了患者的“家人”。新患者的入住,让原本紧张的人手更加不足,大家都在努力克服着身体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压力,以保证病房高效运转。 “应急病房的职能,就是让整个医院免受病毒侵袭,就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虽然有危险,但是我们必须往前冲!”王俊坚定地说。 作为副主任,王俊每天想的是怎样带好头、站好岗,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晚上随时待命,如有同事处理不了的情况,他会随时赶过来为大家“兜底”。“有一帮齐心协力的兄弟姐妹组成团队,是我的幸运。”王俊微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