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李杲及其学术思想浅述
秋季养阴润肺 多吃这几种养生粥
荷叶
王朗之死说卒中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1
11 1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李杲及其学术思想浅述
 

李杲及其学术思想浅述
□黄新生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李杲生于一个钟鸣鼎食之家,20多岁时,他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但却治疗无效。这件事对李杲触动很大,便拜张元素为师学习医学。经过刻苦学习,李杲便得到了张元素的真传并有独到见解,“尽得其学,益加阐发”。
    李杲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在五行当中,脾胃属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李杲的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他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脾胃为元气之本
    李杲充分认识到人的元气由先天所生,后天所养,并特别重视脾胃对元气的滋养作用,他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同时,李杲还认为人生诸气皆由胃气所化,“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意思是说,元气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又依赖于后天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元气的不断充盛,生命不竭,从而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脾胃之气与元气的关系,认为胃气是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人身之气的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先天父母,二是源于后天水谷,人生之后,气的先天来源已经终止,唯一来源则在于后天脾胃。可见,脾胃之气充盛,化生有源,则元气随之得到补充亦充盛;若脾胃气衰,则元气得不到充养而随之衰退。李杲又说“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更说明了人之气血阴阳全赖脾胃之气,脾胃为人之根本。基于以上观点,李杲诊断内伤虚损病证,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土为中心。
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黄帝内经》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升降相替,沉浮更变,周而复始。李杲进一步认为,由于脾胃居中土,土旺四时,在四时中皆有土气,所以土在升降沉浮和万物的生长收藏过程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脾胃不仅将水谷之精气灌溉四脏,滋养周身,同时排泄废物,还推动了脏腑精气的上下流行,循环化生。在他看来,整个气机升降的过程中,脾气的升发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有升然后才有降。如果没有脾气上升,则水谷之精气无从化生气血,更谈不上精气的正常升降运行。总之,脾气升发是元气充盛的必要条件。
    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这样,李杲对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谢的作用。人身精气的转输升降,依赖于脾胃的升降来完成,脾胃的升降作用对人体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将会出现多种病证,“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脾胃内伤是病因中的要害
    李杲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于内伤疾病,李杲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二为劳逸过度,累及肌肉、四肢、先伤及脾,然后胃亦同时受病,“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其津液,故亦从而病焉”;三为精神刺激,“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对于外感疾病,李杲认为也存在脾胃损伤情况,“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
    以上病因中李杲尤为重视情志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先导作用。他认为喜怒悲忧恐导致胃气不行,进而元气损伤,元气既伤,则易感受外邪。
脾胃功能失调是病机中的关键
    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从“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论述了内伤疾病的病机变化。
    在“气火失调”方面,李杲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元气与阴火是协调统一的,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元气充沛,阴火就藏于下焦,藏于肝肾,这时阴火能够自敛,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脾胃亏损可使元气与阴火间的正常关系紊乱,元气与阴火变成势不两立的两方面,元气不足、阴火上乘,不能自敛,致使阴火上冲并反过来消耗元气,成为“元气之贼”。“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这时就会出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等情况,气火关系的失调往往是内伤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
    在“升降失常”方面,李杲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脾胃在心、肺、肝、肾之间,是升降的枢纽。如果脾胃气虚,就不能维系升降的作用,心肺不能降,肝肾不能升,病变就产生了。尽管病变可能在肝、肾、心、肺,但都是源于脾胃,所谓“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升降失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升发不及而沉降太过,另一种是久升而不降,其根本原因均在于脾胃的升降失常。对待升降问题,李杲又十分重视生长与升发的一面,因为人的健康,生机的活跃,身体的健壮,主要依赖正气的充足。保护正气,必须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作用,只要元气充足,则百病不生,而元气虚损,多因脾胃之气不升而致。
创立以脾胃为论治之本的治疗方法
    李杲提出“内伤脾胃为本,惟以脾胃之药为切”的治疗原则,在治疗中反复强调“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善治病者,惟在治脾”。
    益气泻火。李杲认为,治脾胃内伤,气火失调,内伤热中证,“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根据临床辨证,具体分为“益气泻火并重”“益气升阳、甘温除热”“泻火为主,以治其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首创甘温除热方法。
    甘温除热是指以性味甘温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导致的内伤发热病的治疗方法,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由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组成,在用药上有三个特点,一是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补脾胃之气,以助肺气固皮毛;二是用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助长脾气升发之力;三是用炙甘草既可补中又可泻火热,以防止阴火炽盛耗伤正气。其中益气升阳为主,泻火为辅,适用于以气虚清阳不升为主者。
    升清降浊。李杲认为,升降失常是内伤疾病的重要病机,脾胃为升降之枢纽,因此治疗脾胃内伤病证,升清降浊是重要治则,代表方剂如通幽汤、清暑益气汤等。
    峻剂攻下。在治疗脾胃实证的时候,李杲常用峻剂攻下之法,代表方剂如备急丸、雄黄圣饼子、神应丸等。
    李杲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如王好古、罗天益、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业内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的说法。李杲的脾胃论运用至今,效果颇佳,一直指导着脾胃疾病的治疗。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