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二版: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杨跃杰:50天不离开隔离病区的战“疫”老兵
面对肺结核,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献血
他徒手为新冠肺炎重症老人掏粪石
省立医院医务人员值守郑州航空港隔离点
中国援厄特医疗队未雨绸缪
为了心中的一抹红
1
11 1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杨跃杰:50天不离开隔离病区的战“疫”老兵
 

杨跃杰:50天不离开隔离病区的战“疫”老兵
本报记者 刘 旸  通讯员 王 璞

    3月9日上午,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跃杰和139名同事一起走出连续奋战了50天的隔离病区。
    “昨天我们在病区进行了完善消杀、整理,确保今天接班的同事能够顺利交接。”杨跃杰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让他和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同事们一起接受了一次全面挑战。
    3月4日,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最后2位本地确诊患者走出了隔离病区。从1月19日该院收治全省第一例确诊病例到治愈最后一名患者,整整43天,累计治愈69名患者,杨跃杰没有踏出过重症隔离病区一步。
    杨跃杰工作的重症隔离病区是院内一栋独立的黄色小楼,也是疫情防控期间被确定的重症隔离病区。每天,杨跃杰都要在这里忙碌到凌晨,一直放在他床头的对讲机就是他的闹铃,铃声一响他随时起身。
    一天凌晨2时,对讲机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呼叫:“主任,主任,5床情况不好,血氧饱和度降得很低……”杨跃杰立即起身,抓起对讲机镇定地说:“我马上来!”
    他穿好防护服,进入病房,几名同事已经在那里救治。杨跃杰看看监测参数,又仔细查看了患者的情况。充分研判后,杨跃杰和团队果断决定:“上ECOM(体外膜肺氧合)!”十几个人争分夺秒,立即行动起来,忙碌了近一个小时。监护仪上趋于好转的数字,让在场的每一位医务人员都长舒一口气。
    患者病情瞬息变化,紧急情况频发,这是重症病房内的常态,杨跃杰总是冲在最前面。这位“拼命三郎”今年已经57岁,曾经参与过“非典”、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等传染病防治工作。这一次,他依然没有缺席。
    “杨主任真是为患者操碎了心!”说起杨跃杰,重症隔离病区护士长崔二平非常心疼。在疫情防控期间,病区医生办公室的一面大屏幕上,显示着所有患者的生命指标。夜里去卫生间,杨跃杰也会透过观察窗看一会儿,每一个指标的变动都牵动着他的神经。
    2月初,杨跃杰团队就该轮岗了,但是杨跃杰团队主动请愿继续坚守:“这几个患者的情况我们比较熟悉,把他们看好我们再出去。”3月1日,院内收治的重症患者清零,杨跃杰还是没有离开,选择继续坚守。
    重症病区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随时需要抢救。对讲机24小时不离身,是大家对杨跃杰的统一印象。“患者都安全回家了,我们才能安心回家。”杨跃杰说,这么多人、连续多天的坚守,为的就是治愈患者。
    3月9日,看到重症隔离病区所有房间、床位都空了,杨跃杰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感谢身边团队的付出。当记者提起他被河南省委组织部通报表扬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时,他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守纪律、恪尽职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生应该做的,自己和其他医生、护士没有什么不一样。”
    走出重症隔离病区后,杨跃杰要到隔离观察点接受14天的医学观察。他说,这是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最长的一次休假。杨跃杰希望有效利用假期,尽快调理好自己的高血压病,多锻炼身体,争取以最好的状态,重返工作岗位。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