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药应经过中医辨证 □郭宏强
现在,一些人认为“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其实,大家把每味清热解毒药的说明详细看一下,应该有90%的药物有抗病毒作用。下面,我详细介绍一下临床处方用药时应该注意的环节和事项,仅供大家参考。 在临床上,中医药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我从这3个方面简要论述一下。 第一,因人。在临床处方用药时,应根据患者固有的体质、现有的症状、舌质舌苔和脉象综合考虑,辨证精确后才能开方用药。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酸、甘、苦、辛、咸”五味,还有“升、降、浮、沉”等药性。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症状不一样,用药就不会完全一样。我认为,没有一个药物是所有人都可以应用的。如果此人本来的体质是虚寒体质,手脚冰凉,畏寒或者进凉食就腹泻,如果服用苦寒药则会损伤脾胃,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双黄连”由黄芩、金银花、连翘组成,从药物组成上来看,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从药性方面分析,黄芩苦寒,连翘苦微寒,金银花甘寒。这些药物进入机体内,如果体内没有热毒,首先损伤脾胃之阳,导致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致使体质越来越差。 第二,因时。今年,虽然春节已过,但到阳历2月4日才立春,这一段时间气温不太高。立春后,大地的阳气才慢慢升出地表;有时即使立春后,也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在寒冷的环境中,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应该保暖,而这时却口服大量苦寒甘寒的药,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第三,因地。在临床用药方面,要考虑地域的差异。这几天,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过程中,在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倡导下,各地采用了中医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但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地域的中医辨证思路还是有区别的。在河南省通许县中医院,普通病例大都采用大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和千金苇茎汤加减,应该是“外寒而郁热,痰瘀互结”;武汉市冬天湿冷,有“千湖之城”的称号,则辨证为“寒湿瘀毒”,把寒湿放在主要地位,患者时常伴有乏力、食欲差、呕吐、腹泻等症状;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寒冷、多风、干燥,湿不太明显,需要加用一些润燥、生津、养阴的沙参、麦冬等滋而不腻、补而不燥的中药。这几个地域的共同点是“外有寒邪”。不管那个地域,现在很少应用苦寒之药,因为苦寒药不仅损伤阳气,还容易化燥而伤阴。因此,“双黄连”不太适合现阶段应用。 综上所述,从因人、因时、因地3个方面考虑,苦寒之药不适合现在作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药物。我认为,应用中药一定得经过中医辨证,要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来用药。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