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张 豪
在宝丰县周庄镇余管营村,有一位81岁的老乡村医生,名叫董江。近日,记者来到董江老先生工作的村卫生室,亲耳聆听了一个关于中医传承的“传奇”故事。 这天早上,刚吃过早餐的董江老先生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只见不到30平方米的诊室里放着一个脉枕、一个病历本和一支笔。董江老先生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地为一位患者把脉。 董江说,“因为家里是中医世家,从小时候起,我就爱看爷爷、父亲还有叔叔伯伯给病人治病。后来,长辈们告诉我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从那时起,我便立志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不图名不图利、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这是董江祖上传承下来的行医家训,董江和家人一直铭记于心。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董江从小便开始学抓中药、背诵药方以及如何辨别中药,24岁就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中医“高手”。 1962年,学有所成的董江成为一名赤脚医生。那时候,全国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倡医生主动上门服务,免费为病人诊治疾病。于是,董江便走家串户去看病。不论刮风下雨,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只要病人有需要,董江二话不说背上药箱就匆匆出门。至今,他的足迹已遍布余管营村的每一个角落。 “1965年,全国推行预防保健。那时候的就医条件十分艰苦,我们每天煮好汤药送给村民服用,目的就是希望村民少生病、不得病。其中,最难的就是药材难买!”董江说,由于村里经济条件差、信息不通畅、交通不便利,很多药物在市面上都买不到。没有进药渠道,他只能上山采药。“白天上门给病人看病,晚上回家看书学习,一有空儿,我就得去采药、制药。附近的植物(中药材原料),我都试了个遍。” 后来,董江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自1972年起,董江就在宝丰县周庄镇卫生院担任中医主治医师,直到1998年退休。“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只要我的身体还能动,我就想一直为村民服务!”退休后,董江被返聘到卫生院继续行医。至今,81岁高龄的董江依然从事着他所热爱的职业。 不仅如此,为了传承中医药技术,服务更多百姓,董江希望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承下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如今,董江的儿子子承父业,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董江感慨:“虽然,如今学中医的年轻人比较少,但是,我想告诉更多的中医学子,中医传承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