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同一患者两次发热养阴温燥治法不同 |
|
河南省肿瘤医院 郭宏强 近日,笔者两次诊治同一位患者。第一次应用养阴散热法,第二次应用温燥除湿法,两次治疗方法不同。 张某,男,59岁,腹腔脂肪肉瘤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伴胰瘘症状。患者口干甚,口苦,发热40摄氏度,舌质红,无苔,右手脉滑数,左手脉弦数,辨证为肝胃阴液不足。应甘寒养阴,清散虚热,用青蒿鳖甲汤合一贯煎加减。 处方:青蒿20克,鳖甲30克,沙参30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丹皮15克,炙甘草6克,玄参15克,当归12克,玉竹20克,枸杞子20克,清半夏15克。 共7剂,水煎,每天服用1剂。 患者服用该方后,发热得到控制,口干缓解。患者10天后再次出现发热,口干黏,口苦,发热39摄氏度。查舌质淡红,苔白,口中有黏沫,右手脉弦劲,左手脉轻取弦,重按滑,辨证为肝气不疏而犯脾,气滞湿阻而蕴热。应疏肝温脾,温利寒湿,予以小柴胡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加减。 处方:柴胡25克,黄芩12克,桂枝15克,干姜9克,清半夏20克,党参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6克,芦根30克,生白芍15克,生姜5片。 共5剂,水煎,每天1剂分3次服用。服用后随访,患者体温降至37.5摄氏度。 方剂分析与感悟 患者第一次出现高热,口干甚,舌质红而无苔,左手脉弦数,一派阴液不足之象。故予以青蒿鳖甲汤合一贯煎加减养肝胃之阴,以鳖甲入里搜逐虚热,青蒿之苦辛凉而透热,仿《金匮要略方论》麦门冬汤稍佐清半夏以防药碍脾胃,助其运化,使大剂阴药补而不腻,服后热退。考虑患者手术及引流伤阴血较重,加之高热,更灼阴液。患者服用经上方调理后阴液恢复,其原本的阳虚体质则显,故10天后再次出现发热,以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温燥之剂而收功。 从此患者可知,中医治病即使症状相同也无一方可通治。同一人两次发热,病情变化之大,如不见患者随意开处方,何能辨之准确?因此,中医讲究四诊合参,直击矛盾要害,有时舍而从脉,有时舍脉而从证,中医一直强调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不可以西医之形质为主的思维左右中医的辨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