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中医药研究会会长、主任医师 王广见
在中医古籍中尚无癔症病名。根据临床症状,该病类似传统医学的百合病、脏躁病和郁证等,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癔症性失音、癔症性瘫痪和痴呆症等。 癔症属精神神经病范畴,临床上可分为转换型癔症和分离型癔症两种类型。转换型癔症的主要表现为躯体障碍,如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失音、抽搐、失明等;分离型癔症的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如阵发性意识不清、情感暴发、人格障碍或假性痴呆等。 中医治疗机理 对癔症的治疗,中医多选用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安神补心丸、半夏厚朴汤和针刺等;西医多用抗抑郁、镇静安神、电针以及心理暗示等疗法。 上述治法,见效者固有,罔效者更是不鲜。中药也好,西药也罢,治疗癔症总离不了“镇之”“敛之”,殊不知这是有悖于癔症病机的。癔症的病机是气机郁闭,治闭者宜“开之”“散之”,否则无疑是杯水车薪、隔靴掻痒。 中医学认为,癔症是情志病,情志生于五脏,五脏生五志(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肺志为悲、脾志为思、肾志为恐),五志皆可生郁。癔症生成重点是肝志郁,肝主怒,怒伤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伤疏泄失职,肝气郁滞诸症蜂起:如肝气上逆,则头晕目眩;肝气横逆,则两肋苦满;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郁化火,火盛伤及营血,心主血又主神明,心血受煎,神不守舍,神明逆乱,则哭笑无常,抑郁不乐,意识障碍,六神无主,失眠烦躁,感觉失灵,共济失调等。 由此观之,癔症源于肝——肝气郁结,发于心——心神逆乱,心病属标,肝病是本。镇静安神貌似首选,但药愈镇,则气愈闭,病愈重,仅仅扬汤止沸耳。气机闭而不畅,法当开郁启闭,疏肝解郁,乃釜底抽薪,治病求本之法。 笔者在浩如烟海的中医方剂库中,筛选出明代医学大家李中梓《医统》之丹栀逍遥散,稍加化裁治疗癔症,屡屡得手,最为合拍。 丹栀逍遥散由丹皮、栀子、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各6克,煨姜、薄荷叶各3克组成,另加石菖蒲、炙远志各10克。共杵为散,每日60克,水煎服,早、晚空腹各服用1次(药量系相应量)。 方中原逍遥散疏肝解郁,正中癔症病机,奈肝郁极易化火,故加丹皮清血中之伏火,加栀子清气中的郁火;气病及血,心窍蒙蔽,神志失聪,故加石菖蒲、炙远志以利心窍,舒心气,畅心神,益心智。合方,木郁既开,诸郁皆解,气顺火降,血滋木荣,癔症方遁。 何况药用“散”者,既能发散躯体气机之壅滞,又能剪除五脏气机之结伏,行脉通经,祛浑涤浊,相得益彰也。 典型病例 李某,女,24岁,新野县沙堰乡农民,因婚事不遂,常与其母口角,积怨在心,渐渐致哭笑无常,睡眠不安,日前突然昏厥,四肢抽搐,昏不识人。 家人急忙将其送往某医院。肌注氯丙嗪25毫克后,李某入睡,醒后抽搐遂停。血检、尿检及腰穿均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患者遂口服用药(药品不详)3天后回家。约半月后,患者病又复发,求诊于笔者。 诊见:昏不识人,四肢抽动,两目紧闭而蕴泪珠,眼球上翻但活动自如,躲避光线,对光反射正常。针刺十宣、合谷,应针而醒,舌淡脉弦。 主诉:夜间睡不安,心烦意乱,噩梦不断,白天没精神,喘不过气,严重时连楼都上不去;感觉别人都对不住她,不想见人,觉得人活着没啥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 脉证合参:肝气郁结型癔症。 用药:投加味丹栀逍遥散3剂(药味剂量与煎服法如上述)。 李某用药后,如汤沃雪,效如桴鼓。效不更方,原方减量,继投7剂,以善其后。事后,笔者随访10余年,患者疾病未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