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转版 |
|
(上接第一版) 医务社工承担的工作 长期致力于医务社工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刘继同,对医务社工的重要性如此定位——“他们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 这个论断,包含医务社工的六重身份,也直接揭示了他们的工作范围。 从河南省胸科医院社会工作部主任刘雅敏分享的一则实例中,可以更具体地看到该院医务社工的工作范围。 2016年,刘女士怀揣5000元钱,带着其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住进了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科病区。病区医生发现刘女士整日闷闷不乐,心理压力极大,就与医院的医务社工联系。医务社工介入后得知——刘女士身世坎坷,她是带着两个孩子改嫁到目前这个家庭的,嫁过来一年后生下了患病的孩子,发现孩子有病后,现在的丈夫就以打工的名义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为了缓解刘女士的压力,医务社工就一直陪在刘女士身边,帮她做入院适应工作;同时想尽办法联系她的丈夫;刘女士家庭条件也不好,所需治疗费用对她来说比较困难,医务社工又开始帮助她申请相应的医疗救助;患儿顺利出院后的随访中,得知刘女士与婆婆的关系日益恶化后,医务社工又介入了其家庭关系的改善中,调动尽可能多的义工帮助她回归正常生活。 “医务社工改变了之前医院单纯治疗‘身体疾病’的模式,力求让患者在住院期间甚至出院后都能得到身心的关怀。”刘雅敏介绍,该院医务社工针对所有个案(需要医务社工服务的患者)还会进行查房,充分了解情况。 季庆英对此进行了补充,在香港,医务社工还会用专业知识作为支撑,针对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寻找根本原因,进行调研,如针对某种疾病的患病老人重复住院的原因进行调查等,不断创新服务。 医务社工怎样入驻医院 2016年10月14日,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十二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提出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要求。医院、学校、殡仪服务机构、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这一政策充分说明,医院需要设立医务社工岗位,但医务社工不仅是在医院,医务社工可以以不同的模式入驻医院。 美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由医院设置的社会工作部开展,根据医院规模配置医务社会工作者,并将其作为医院正式雇员。这种模式下,医务社会工作的经费是纳入医院统一的收支预算。 与美国不同,我国香港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虽然也由医院的社工部开展,但注册医务社工的管理归社会福利署和医院福利管理局负责。因此,香港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是以“第三方”立场为患者提供服务的。 目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多种多样,在陈伟良共享的观点中,主要有4种模式,一是医疗机构设置医务社会工作岗位;二是医疗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服务;三是政府购买医务社会工作项目派驻;四是社会组织开展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对比这4种模式,不难发现,目前河南省胸科医院采取的是第一种,在医院设立“社会工作部”;河南社工服务探索先行者的郑州市金水区,采取的则是第三种模式。 据季庆英介绍,上海医务社工的发展秉承“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专业服务,改革创新”的原则推进和发展。目前,上海市已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三级医院可根据自身规模与服务领域独立设置社会工作部或二级科室”,而且,“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将社工纳入急需、紧缺人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