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人体有6个救命穴位
死抠细节得真意
从瘀论治鼻窒
辨病因治带下病
结节性痒疹治疗心得
小儿遗尿 针灸治疗效果好
夏季感冒试试西瓜番茄汁
1
11 1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死抠细节得真意
 

死抠细节得真意
□张 嵩

    日前,在瑞士华人中医药学会的继续教育课堂上,期盼已久的王三虎老师经方和肿瘤讲座如期举行。经过两天的学习,与会瑞士中医同仁无不被老师深厚的经典功底、朴素的解经方法等吸引,听到入胜之处,每每忘记给老师添茶倒水。
    武飞医生课后写道:阴阳激荡,方成四维;水火相济,乃分天地。独阴不生,孤阳难长;万物传承,男女平焉。邪正互搏,渐烛康瘥;落花无意,飘叶相随。我体会,在老师学习应用经典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仔细推敲原文的含义,乃至有无寓意。
    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历代注家往往着眼于四饮的区别,痰饮的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及温药是否也需要辨证的问题。
    老师强调在此基础上抓住“和”字,因痰饮病总属虚实夹杂之候。治疗以“温药和之”,既包括急则治标,更包括缓则治本。在临床运用时,应详审病机,明确标本缓急及兼夹证,抓住虚实寒热夹杂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正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所述:“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补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可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字,其法尽矣。”
    再如《伤寒论》原文“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麻杏石甘汤证和葛根芩连汤证在不发热的基础上,均有汗出和喘,为何张仲景的用药却如此不同呢?老师提出,只要抓住“而”字的递进含义就不难理解。麻杏石甘汤证是在汗出的基础上以喘为主要表现,而葛根芩连汤证则是在喘的基础上又以汗出为主要表现。
    又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有关肺痿和肺痈的鉴别:“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经老师讲解后,我理解到只要抓住两个“反”字,就不难区分了:虽然二者都有咳嗽脉数,但肺痈口渴脉滑数,所以为实热证,肺萎脉虚,口多不渴,也可以渴,为虚热证。
    综上所述,中医典籍多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多使用上古时期的古汉语,在文字和语音语义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差别,只有咬文嚼字地把握每一个文字乃至每一处断句,才能把握经典的真意。
    (王三虎,曾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现为柳州市中医院肿瘤一科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作者目前在瑞士从事中医工作)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