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东晋医家范汪撰方书泽被世人 |
|
□卜俊成 对于文人来说,政治上失意未必是一件坏事。出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名门——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范氏家族的范汪,年少博学,崇儒尚经,20岁就出仕为官,一生多半陷于时局的纷争之中。范汪曾任东阳太守(他因此被称为范东阳)、安北将军等职,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普通百姓。 1600多年后的现在,范汪经历的社会动荡早已消失,但其撰写的医书《范东阳方》(又名《范汪方》)却始终惠及患者,至今仍被中医医师学习、运用和研究。 虽然范汪的祖父范晷曾经担任雍州刺史、左将军等职,但是范汪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再加上其父范稚早逝,范汪6岁时,不得不和母亲一起投靠庾氏外祖父家(位于现在的河南新野)生活。不过,凄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范汪的母亲秉承家风的意志。她十分重视对范汪的教育,在范汪很小的时候就教授他四书五经。范汪学习十分勤奋刻苦,常常读书到深夜。 孟子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范汪13岁时,命运的残酷之神再一次向他袭来——母亲去世了。范汪忍着悲伤,完全按照当时的礼制为母亲举办了丧事。此后,他更加用心读书。 实际上,外祖父家也很贫穷,并不能给范汪提供很好的读书条件。范汪白天在院子里读书,晚上点燃火把诵读书籍,撰写文章。他涉猎的内容除了经史子集,还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 时任荆州刺史的王澄十分欣赏范汪的才华,看到范汪如此用功读书,曾断言范汪必定是顺阳范氏家族兴盛的奠基者。果不其然,范汪的儿子范宁曾任余杭令、临淮太守、豫章太守;范汪的孙子范泰为南朝宋大臣,是著名学者;曾孙范晔为南朝宋的史学家、文学家,有《后汉书》存世。当然,这都是后话。 20岁时,范汪来到京师,打算建功立业,碰巧遇到叛臣苏峻作乱。颍川(今河南许昌)鄢陵人庾亮奉命讨伐叛军。当时,庾氏家族是国内重要的士族集团,范汪外祖父家族的新野庾氏就出自颍川庾氏。范汪向庾亮进献了平定叛乱的策略,并由此仕途扶摇直上。庾氏势力衰落后,其对立面的襄阳桓氏家族桓温则开始拉拢范汪,许诺让其担任江州刺史,但是范汪不愿趋炎附势,遂向皇室自请担任东阳太守。因此,范汪得罪了桓温。后来,桓温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就趁机建议皇室把范汪贬为“庶人”。 范汪官任东阳太守后,少了担任幕僚时的夙兴夜寐,有了更多属于自己调配的时光,便拾起了丢下的医学。他每天忙完政务后,就开始如痴如醉地研究医学书籍,日积月累,医术日益精湛。范汪有着少失双亲的痛苦经历,所以十分体恤患者的苦楚。无论何时何地遇到患者,不分贫富贵贱,他都愿意为患者倾心诊治,而且“所治十愈八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随着医学视野的逐步扩大和治病经验的不断积累,仕途不再顺畅的范汪渐渐从医学中找到了人生的寄托。被免去官职、做了寻常百姓后,没有了官场尔虞我诈和利益得失的羁绊,范汪便隐居在吴郡(今属江浙一带)讲学、从医、撰写书籍。 伟业从来都不是轻易就能成就的。为了搜集前朝及更为久远的医书,范汪常常跋山涉水找寻,并花重金购买。为了验证先代医家验方的疗效,范汪常常谨慎地在自己身上用药。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努力后,一部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的诊治方法,囊括前人经验和范汪自己行医心得的著作《范东阳方》终于在范汪仙逝之前完成。 《范东阳方》在继承张仲景学说的同时,兼收各家医学经验,重视采用简单方便的中医药方法有效治疗急危重症,尤其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此外,该书首次提出“十水”及治疗方法,发展了前人对“风病”的认识,所用方剂精简,深受后代著名医家推崇。 晚于范汪的南朝著名医家陶弘景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述,他家原保存有一部《范东阳方》,用书中记载的方剂给亲朋好友和邻居等治病多获良效,多年来治愈的患者多达“数百千人”。到了唐朝,《范东阳方》是学医之人必读之书。当时的著名医家孙思邈曾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要想成为大医者,必须深谙《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以及“张仲景、王叔和、范东阳”等诸部经方。时至今日,《范东阳方》原书在岁月更迭中已经丢失,其部分精髓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证类本草》等著作中。 一时的荣辱,时常说明不了什么;永垂的著作,则是恩泽众生的写照。凝视范汪,利益的嘈杂、权力的纷争早已被裹进历史的云层,但是可以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范东阳方》的精髓依然会焕发无穷的魅力,因为它饱含着仁心虔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