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五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肝硬化的早期信号
干眼症的预防与治疗
反复鼻塞流涕 当心过敏性鼻炎
除药物治疗外 高血压患者还需注意生活方式
家庭应急处理口腔疼痛法
藏在手术室温度里的学问
心跳失控 警惕房颤引发中风
1
11 1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心跳失控 警惕房颤引发中风
 


□张燕群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突然感到心慌,常以为是劳累或情绪波动导致的,而忽略了这种心跳失控可能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信号。作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房颤不仅会引发心慌,还会引发中风。中风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需引起重视。
    从医学角度来看,房颤是心房失去正常规律的收缩功能,转为毫无章法的颤动。正常状态下,心脏如同精密运转的“泵”,心房收缩时会将血液有序挤入心室,再由心室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但房颤发作时,心房每分钟“颤抖”可达300次~600次,无法完成有效收缩,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流动速度减慢,逐渐淤积。这就像静止的湖水易产生淤泥,流动缓慢的血液也容易在心房内形成块状的血栓。
    这些血栓一旦从心房壁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在血管中游走。由于脑部血管分支密集且管径相对狭窄,因此血栓极易堵塞此处血管。当大脑血管被堵塞后,脑组织会因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和氧气而迅速坏死,进而引发缺血性中风。
    更危险的是,房颤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约1/3的房颤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症状,既无心慌、胸闷,也无气短、乏力,往往是在常规体检或因中风就医时才被偶然发现。不过,即便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仍可通过一些身体信号早期识别。若突然感觉心脏“乱跳”或“跳得过快”,伴随活动后气短、乏力,或原本能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散步)变得吃力,抑或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甚至短暂晕厥,都需要警惕房颤。尤其是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预防房颤引发的中风,核心在于做好防与治工作。在预防层面,首先,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4.4毫摩尔/升~7.0毫摩尔/升,血脂达标,能显著降低房颤发生率。其次,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要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要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和全谷物。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劳累。我们要从生活细节入手,降低房颤风险。
    若已确诊房颤,规范治疗是预防中风的关键。其中,抗凝治疗是“核心防线”——通过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有效阻止血液在心房内形成血栓。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出血风险等因素,个体化选择药物并调整剂量。只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出血风险完全可控。此外,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明显的房颤患者,可进行射频消融术等微创治疗,减少血栓形成和中风隐患。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济南市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