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彤彤
推开手术室的门,一股凉意会瞬间袭来。不少患者躺在手术台上会忍不住问:“这里怎么这么冷?”其实,这里的温度不是随便调的,是护理团队为了保障手术安全,经反复研究定下的“安全温度”,背后藏着不少和护理工作紧密相关的学问。 先说说最关键的感染问题。对手术来说,无菌是底线,而低温正是抑制细菌的“小帮手”。护理人员都知道,相关规范明确要求,洁净手术室的温度要控制在22摄氏度~25摄氏度。这是因为温度一高,细菌就像得到了可以“生长”的信号。比如,手术中最容易遇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旦环境温度超过26摄氏度,繁殖速度就会变快。手术时,患者的皮肤要大面积暴露,手术切口更是细菌的“突破口”,就算护理人员术前用消毒液反复擦拭手术区域,空气中的细菌仍可能带来风险。22摄氏度~25摄氏度的温度能让这些细菌“变迟钝”,活性大大降低,从而减少感染可能。 再看看忙碌的医务人员。一台手术短则一两小时,长则五六小时,医务人员要穿着厚厚的手术衣,戴两层手套、一层口罩,整个人被裹得严严实实。虽然手术衣的材质具有透气性,但是长时间穿着从事高强度工作,仍会导致体温升高、出汗增多。若手术室温度过高,医务人员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手部细微动作稳定性下降等问题,影响手术操作精准度。22摄氏度~25摄氏度的手术室温度能让医务人员保持身体干爽和思维清晰,确保其在缝合血管、分离组织等关键操作中精准无误。 有人会担心,患者躺在这么冷的环境里,会不会难受?护理人员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们有一套“冷环境暖身体”的办法。手术患者要打麻醉药,而麻醉药会让身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变懒”,产热减少;用酒精消毒皮肤时,酒精挥发会带走热量,这些都会让患者的体温下降。如果手术室温度太高,患者术后容易出汗、烦躁,可能会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因此,护理人员会给患者盖上加温毯,就连输的液体,也会用加温仪加热到和体温接近的温度。这样一来,就算手术室温度不高,患者的核心体温也能保持稳定。 另外,手术室里的设备也需要这种环境。像高频电刀、激光治疗仪这些常用设备,工作时会产生不少热量。如果手术室温度太高,设备可能会“罢工”,影响手术进度。另外,低温环境能减少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水分蒸发,让室内湿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室内湿度太高容易滋生细菌,太低又会让人口干舌燥,而22摄氏度~25摄氏度的温度能平衡这一点。 从抑制细菌、保障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到保持患者的核心体温稳定,再到保护设备,每一个细节都围绕着“让手术更安全”。你下次再走进手术室感受到凉意时,不用觉得奇怪,这是护理人员用专业守护生命的一种方式。那一丝丝凉意里,藏着的是细心和责任。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