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迎彬 图/文
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称为直接灸。根据施灸后皮肤是否形成瘢痕,可分为瘢痕灸与无瘢痕灸两类。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在需要灸的腧穴部位涂抹少量大蒜汁,以增强黏附性与刺激性,再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处,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需要燃尽,清除灰烬后方可更换新艾炷继续施灸,直至完成规定壮数。施灸时因火焰灼烧皮肤会产生剧痛,可以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来缓解。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五六周后灸疮自行愈合,结痂脱落后遗留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瘰疬等慢性病。 无瘢痕灸:施灸前,先在需要灸的腧穴部位涂抹少量凡士林,便于艾炷黏附。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处点燃施灸,当艾炷即将燃尽、小儿感到轻微灼痛时,即可更换艾炷继续施灸;若使用麦粒大小的艾炷,当小儿感到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熄灭艾炷,更换部位后继续施灸,直至完成规定的壮数。一般需要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且不起疱为宜,因皮肤无灼伤,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适用于各类虚寒性疾病。 间接灸 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施灸,称为间接灸,常见类型如下。 隔姜灸:取鲜姜切成直径两三厘米,厚0.2厘米~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更换新艾炷,直至完成规定的壮数,以皮肤红润不起疱为度。常用于治疗因寒邪所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疾病。 隔蒜灸:取鲜大蒜切成厚0.2厘米~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更换新艾炷,直至完成规定的壮数。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肿疡等疾病。 隔盐灸:取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在盐上再铺一层薄姜片,上方放置大艾炷施灸。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疾病。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用针刺数孔,置于腧穴或患处,上方放置艾炷施灸,直至完成规定的壮数。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疾病。 艾卷灸 艾卷灸又称艾条灸,制作方法为:取纯净细软艾绒24克,平铺于长26厘米、宽20厘米的细草纸上,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艾卷,要求卷紧,外裹质地柔软疏松且坚韧的草纸,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若在每条艾卷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份的细末6克,即为药条。施灸方法分为以下3种。 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对准应灸腧穴或患处,距皮肤2厘米~3厘米进行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分钟~7分钟,至皮肤红润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者,操作者可以将食指、中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手指感知判断局部受热程度,及时调节施灸距离以防烫伤。 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端,不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固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活动施灸。 回旋灸:又称熨热灸法,将燃着的艾条在腧穴或患处上方往复回旋,或均匀上下、左右移动施灸,可对较大范围的皮肤施加温热刺激。 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的疗法,适用于需要留针且适宜艾灸的疾病。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并留针,随后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或取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后,清除灰烬,取出毫针。 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是使用金属特制圆筒灸具的疗法,又称温筒灸。该灸具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带孔的小筒。施灸时,将艾绒或掺有药物的艾绒装入温灸器的小筒内点燃,扣好灸具盖,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熨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具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小儿艾灸不同于成年人,因小儿好动,多不配合,临床多采用艾条灸(温和灸)、艾灸盒,对于配合度较高的小儿可以采用隔姜灸治疗。《名医别录》记载:“艾叶,味苦,微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明代医学家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提及:“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祛痹、补虚助阳的作用。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对于因受凉引起的寒证或虚寒证,艾灸效果往往比较满意。 注意事项:至于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经验。如《医宗金鉴》记载:“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百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壮,艾炷如小麦,恐火气伤心也。背腹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以上说法让笔者领会到,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若用艾灸熏烤,表热里不热,将达不到治疗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记载:“下经云,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意思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疾病才能痊愈。除有意识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 总之,直接灸的艾炷,以麦粒大小较为适宜,成年人每穴灸五壮、七壮、九壮,小儿灸三壮、五壮,每次取3个~7个穴位。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艾炷的大小、增减穴位及壮数。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以在合谷穴、手三里穴、阑尾穴等,每次灸百壮左右,每天灸两三次,治疗效果较好。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无须处理,可以自行吸收;若水疱较大时,可以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特别提醒:注意保暖,勿使小儿受凉;施灸前后,小儿可以适当补充水分;施灸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龙子湖院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