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阵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阵
 上一版    下一版  
补益气血、敛疮生肌治疗乳腺炎
艾灸的分类及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艾灸的分类及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李振华治病验方七则
蒲灰散合茯苓戎盐汤加减治疗淋证
1
11 1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李振华治病验方七则
 


□李郑生 李志刚 王雷生

清热解郁汤

组成:辽沙参24克,麦冬、白芍各15克,百部、牡丹皮各9克,地骨皮、鳖甲各15克,银柴胡、丝瓜络各9克,瓜蒌皮12克,郁金、枳壳、川贝母各9克,甘草3克。
功效:滋阴清热、化痰解郁。
主治:悬饮(肺阴耗伤、阴虚内热证)。
症见胸胁闷痛,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或见午后潮热,心烦盗汗,颧红头晕,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苔薄白、舌质红,脉细数。
方解:本证乃饮邪内蕴,气郁日久,伤阴化热所致。方中辽沙参、麦冬、白芍、百部、牡丹皮、地骨皮、鳖甲、银柴胡,养阴润肺、清热生津;丝瓜络、瓜蒌皮、郁金、枳壳,解郁通络、理气宽中;川贝母,化痰止咳。肺阴复,虚热清,胸胁气机通畅,则病自愈。凡该病后期属阴虚者均可服用。

清热消梅汤

组成:玄参12克,生地15克,丹皮9克,赤芍12克,知母、黄芩各9克,麦冬15克,桔梗、牛蒡子、山豆根、青果各9克,甘草3克。
功效:凉血活血、清利咽喉。
主治:梅核气(肺胃有热、气血壅结证)。
症见咽喉干燥疼痛(每因语言多或饮食不当而加剧),遇风热外感,亦可使症状加重,咽喉有梗阻感,咽喉检查可见慢性充血、黏膜干燥,舌苔薄微黄、舌质红,脉大或数。
方解:本证乃肺胃有热,气血壅结于咽喉所致。方中玄参、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活血;知母、黄芩,清肺胃之热;麦冬配伍牛蒡子、山豆根、青果、桔梗、甘草,清利咽喉。咯痰者,加川贝母;胃酸烧心者,加黄连、吴茱萸。

理气通络汤

组成:当归、川芎各9克,赤芍15克,柴胡6克,香附、青皮、枳壳、延胡索各9克,薤白12克,全瓜蒌24克,广木香6克,甘草6克。
功效:宽胸理气、活血通络。
主治:悬饮(气机郁结、脉络不畅证)。
症见胸胁刺痛,经久不愈,天气转凉时疼痛加剧,胸闷不舒,呼吸欠畅,时有咳嗽,舌苔薄白、舌质黯淡,脉弦。
方解:本证乃少阳气机升降不利,日久气机郁结,脉络不畅所致。方中柴胡、香附、青皮、枳壳、广木香,宽胸理气;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祛瘀通络;全瓜蒌、薤白,通胸阳、祛痹阻。纳差者,加砂仁、鸡内金、谷芽;胸胁刺痛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解表宽胸汤

组成:柴胡、黄芩、枳壳、青皮各9克,全瓜蒌15克,香附9克,丹参15克,百部、前胡、杏仁各9克,甘草3克。
功效:疏解外邪、理气活络。
主治:悬饮(邪郁少阳、肺气不宣证)。
症见胸胁疼痛,咳嗽,深呼吸时较剧,恶寒发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食少纳呆,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质红,脉弦数。
方解:本证乃邪犯胸胁,少阳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透邪清热;枳壳、青皮、香附、丹参,宽胸理气、活络止痛;前胡、杏仁、百部、全瓜蒌,宣通肺气、泄肺止嗽。

滋阴消梅汤

组成:蒸首乌18克,川牛膝15克,牡丹皮9克,女贞子15克,乌梅9克,石斛15克,麦冬12克,青果、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各9克,甘草3克。
功效: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主治:梅核气(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证)。症见咽干口干,夜间尤甚,咽喉中有梗阻感,常伴有头晕、头痛、失眠,舌苔薄白、舌质红,脉沉细或细数。
方解:本证乃肾阴不足,虚火结于咽喉所致。方中蒸首乌、川牛膝、牡丹皮、女贞子、乌梅,滋阴降火;石斛、麦冬,清热生津;青果、牛蒡子、山豆根、桔梗、甘草,清利咽喉。五心烦热或低热者,加地骨皮、鳖甲;心烦失眠者,加炒栀子、柏子仁。

理气消梅汤

组成:白术9克,茯苓12克,陈皮、半夏、香附、川厚朴、紫苏、牛蒡子、桔梗、山豆根、射干各9克,广木香6克,麦冬15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和胃、清利咽喉。
主治:梅核气(肝胃气逆、痰凝气滞证)。
症见咽喉有异物感,轻则如有痰团或絮状物,重则如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喉不痛但时觉发紧,饮食吞咽顺利,胸闷气短,甚至胃脘痞闷,夜间咽喉干燥,舌苔薄白,脉弦。
方解:本证乃肝胃不和,气逆于上,痰凝气滞于咽喉所致。方中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祛痰燥湿、和胃降逆;香附、川厚朴、紫苏、广木香,疏肝、理气、宽中;牛蒡子、桔梗、甘草、射干、山豆根、麦冬,清利咽喉、养阴生津。全方共奏疏肝和胃、清利咽喉之功。咽干者,去掉半夏、川厚朴、紫苏,加法半夏、佛手、川贝母。

宣肺攻饮汤

组成:柴胡、黄芩、前胡各9克,细辛4克,杏仁、干姜、桂枝各9克,薤白12克,葶苈子30克,生桑白皮24克,茯苓24克,枳壳9克,全瓜蒌30克,半夏9克。
功效:宣肺理气、温化攻水。
主治:悬饮(肺气郁滞、水停胸胁证)。
症见发热持续,咳嗽痰多,胁肋胀满,胸闷气短,有时只能偏卧于一侧,甚至倚息不能卧。由于水停胸胁常为一侧,故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和语颤减弱,叩诊是实音等,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弦。
方解:本证乃胸阳遏阻,肺气郁滞,通调无力,气不化津,水停胸胁所致。方中柴胡、黄芩,入少阳走胸胁,解郁透邪;前胡、细辛、杏仁、干姜、桂枝,宣肺止嗽、温化水饮;桂枝、干姜配伍薤白、葶苈子、生桑白皮、茯苓,辛温通阳、攻逐胸水;枳壳、全瓜蒌、半夏,宽胸祛痰、通胸膈痹阻。
诸药走于胸胁,通阳温化,宣肺理气,共奏攻逐胸胁寒水之力。纳差者,加砂仁、鸡内金、谷芽;水饮重者,加大戟、芫花、甘遂。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名老中医李郑生传承工作室,系河洛李氏脾胃学术流派传承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