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俊成
夏商时期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河南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考古遗存。近年来,随着考古人骨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对骨骼和牙齿的系统分析,考古人骨研究为我们揭示夏商时期先民的健康状况、常见疾病及其生存环境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因此,我们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遗址及尉氏新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主要依据,从骨骼病理学角度探析夏商时期中原地区先民的常见疾病及其社会意义。 偃师二里头遗址作为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的重要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人骨材料,为研究该时期居民健康状况提供了关键证据。2004年~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2000年后出土的56例个体、894颗恒牙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按年龄、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揭示了当时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的基本面貌。 研究结果表明,二里头遗址古代居民的牙周病发病率达19.80%,个体发病率高达42.86%,表明牙周病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从年龄分布来看,牙周病发病率与年龄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系:青年组发病率为0,中年组上升至33.33%,而老年组则高达90.00%。性别差异较小(男性42.11%,女性44.40%),说明社会因素并非导致疾病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好发部位方面,以下颌第一磨牙较为常见(36.07%),其次为下颌第一尖牙(31.11%),这一分布特征与现代人相似,反映了人类口腔生理结构在历史长河中的稳定性。 牙齿磨耗研究,同样为了解先民的生活环境与饮食状况提供了重要信息。采用美国学者史密斯制定的8级标准对494颗牙齿的研究结果表明,全口牙齿平均磨耗达4级。其中,前牙平均磨耗3.7级,最严重者达7级;后牙平均磨耗4.4级,最严重者达8级。特别是上颌第一臼齿,平均磨耗等级高达5.2级。如此严重的磨耗状况,充分说明当时食物质地粗糙、加工技术落后;同时,先民可能存在生食或未充分烹饪的饮食习惯。 在894颗研究标本中,生前脱落牙齿有72颗,缺失率达7.45%。进一步分析表明,因牙周病导致脱落且牙槽嵴已完全愈合的有58颗(80.56%),因龋齿导致根尖脓肿而脱落的仅1颗(1.39%),不明原因者13颗(18.05%)。这些数据表明,牙周病是导致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反映出当时口腔卫生条件较差,缺乏有效的清洁手段。另外,极低的龋齿发病率可能与饮食中缺乏精制糖类有关。 同时,相关专家学者对河南安阳殷墟中小型墓葬居民骨骼病理状况的分析,揭示了商代晚期先民骨骼疾病的多样化特征。这些墓葬多属于陪葬墓,墓主身份可能为平民或低级贵族,其骨骼状况为了解当时普通居民的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窗口。 骨骼创伤在这一人群中较为多见,类型包括骨质压痕、砍创、线状骨折、塌陷性骨折、孔状骨折、压缩性骨折及关节脱位等。这些创伤,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可能存在暴力冲突,还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意外伤害的普遍性。农业生产、手工业劳动,以及战争等,都可能是导致这些创伤的重要原因。 除创伤外,先天性与退行性骨关节病也较为常见。先天性异常(如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虽然不直接威胁生命安全,但是可能影响个体的身体活动能力;退行性骨关节病,则多与年龄增长、重体力劳动导致的关节过度磨损有关,常见于长期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劳动的个体。 其他骨骼病变类型也相当丰富,包括化脓性骨髓炎、骨肿瘤、营养及代谢性骨病、眶顶板筛孔样病变和多孔性骨肥厚等。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生,表明当时抗感染能力有限;骨肿瘤虽然发现数量不多,但是证明这类疾病在古代已经存在;营养及代谢性疾病,则反映出食物分配可能不均衡,部分人群存在营养不良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眶顶板筛孔样病变和多孔性骨肥厚通常与贫血相关,这些病变的存在为了解先民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201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对尉氏新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坑、墓葬、水井、陶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蚌器等大量遗物。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东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虽然详细的疾病统计数据尚未完全公布,但是该遗址出土人骨标本的颅骨形态学特征显示:中颅型、高颅型和狭颅型相结合,狭额型,狭鼻型结合中鼻型,阔腭型结合狭腭型,并有低眶型、平颌型面角和特突颌型齿槽面角。这些特征与亚洲蒙古人种,特别是东亚类型较为接近,为了解先民的人群构成和体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体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疾病的易感性与发病规律。根据二里头文化的整体特征,可以推测尉氏新庄遗址的先民同样面临牙周病、牙齿严重磨耗等口腔健康问题。该遗址的深入研究,将为进一步了解夏商时期河南东部地区先民的健康状况提供重要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