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景兰 李园园 陈苗
乔某,男性,55岁,间断右胁不适26年有余,伴双下肢无力1周。 病史: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神情疲惫,发现乙型肝炎26年。6年前,患者开始口服抗病毒药物(初始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1年前改为恩替卡韦),长期口服利尿剂呋塞米、螺内酯(具体用量不详)。2019年1月17日初诊时,症见右胁不适,腹胀,双下肢指压性水肿、无力,头晕,饮食差,睡眠差,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量少,夜尿频繁。 患者每一两个月需要输注白蛋白3支~5支(每支10克),以维持机体需求,每年住院治疗3次~5次。 查体:形体消瘦,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脐部包块突出约1.5厘米×2厘米,肝区叩击痛(+),肝掌征(+),舌红,少苔,舌下脉络迂曲、怒张、粗黑,脉弦细。 辅助检查:血小板31×109/升,白蛋白20克/升,24小时尿蛋白3.5克/升,尿蛋白(3+)。 治疗方案 诊断结果 中医诊断:肝积(肝肾阴虚证),鼓胀(肝肾阴虚证)。 西医诊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肝囊肿,腹股沟疝气术后。 刮痧方案 手三阴经、手三焦经:首刮左心包经、右尺泽穴,以引气血下行,再刮心经、心包经、肺经,以增强心肺功能。 头颈部:刮拭百会穴、四神聪穴、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安眠穴、翳风穴、率谷穴、下丘脑、椎动脉、颈动脉区域。 开四穴与开背:先开大椎穴、大杼穴、神堂穴、膏肓穴,而后进行开背操作,重刮夹脊穴,刮透背部膀胱经区域。胸椎第2节~胸椎第11节需要刮透,重刮肝、脾、肾投影区,侧线刮过前腋中线。 胸腹部:刮拭胸腺,重点关注中府穴、云门穴、膻中穴、日月穴、章门穴、期门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天枢穴、大横穴、水道穴。 腿部:以肝经、脾经、肾经、肾系、治肝三穴、三皇穴为主,配合阴谷穴拨风操作。 刮三骨:刮拭锁骨、胫骨、脊柱骨。 膝关节以下:刮拭胃经、胆经以排毒,重点刮拭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下2.5厘米处、解溪穴、丘墟穴、足临泣穴、申脉穴、照海穴、公孙穴、太白穴,磨刮太溪穴、复溜穴。 拨筋:进行拨筋操作。 效果评价 第一次刮痧:刮出大量血性痧,刮拭后患者周身困倦,当晚背部痛感明显。 2019年1月23日二诊:患者反馈刮痧疼痛度较前显著减轻,可耐受,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仅睡眠略有好转。 2019年3月2日三诊:患者睡眠较前明显好转,腹胀减轻,脐疝消失。 后续调理:此后患者持续进行刮痧治疗。同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患者每天在家自行刮头部,重点刮拭百会穴、四神聪穴及下丘脑反射区,且双脚每天坚持磨刮黑痧。 经过一段治疗后,患者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睡眠佳。 按 语 肝硬化是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难以治疗的慢性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两方面。中医学中无“肝硬化”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归属于“积证”(无腹水时)“鼓胀”(伴有腹水时)等范畴。肝积,又名肝证、肥气、肝壅、肝胀、癖黄,病因是肝络瘀滞不通、疏泄失职。《圣济总录》记载:“肝气壅盛,胁下结块,腹内引痛,大小便赤涩,饮食减少。”《医宗必读》记载:“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难经本义》记载:“积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在我国,超过60%的肝硬化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肝硬化的基本病机为虚损生积,虚损主要体现在肝脾气虚与肝肾阴精虚损两方面:气虚,反映机体功能的损伤与减退;而肝肾阴精虚损,则指肝脏形质损伤,是虚损更深层次的病机变化。 本案患者病程较长,耗津伤液,阴血虚损,肝络郁滞不通,故出现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神情疲惫、腹部胀大等,其病机复杂多变,治疗要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金匮要略》记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记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留一分胃气,则留一分生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滋补肝肾,亦要注重涤荡胃肠,且顾护脾胃正气要贯穿治疗始终。刮拭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下2.5厘米处,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并调节机体免疫力;章门穴为“脏会”,中脘穴为“腑会”,刮拭此二穴可以调动五脏六腑的功能;刮拭天枢穴、大横穴、膻中穴、气海穴等,能调节气机运动,助脾升胃降,使升降相因。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与气体交换器官,刮拭胸腺可以增强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实现肝升肺降、一气周流的生理状态。重刮三皇穴(阴陵泉穴、地机穴、三阴交穴),因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且脾统血、属土,“制水先强土”,故可以达到祛腹水、消水肿、强四肢的功效。 脾土位居中央,“土生万物”,脾胃健运则五脏各归其位、功能协调。 根据李氏砭法整体论,治疗中重点刮拭肺、肝、脾、肾等脏腑投影区,以调整机体阴阳五行生克相宜、制约有度,实现阴平阳秘;百会穴为足三阳经、督脉、足厥阴肝经之会,刮拭该穴可提升一身之气,安神定志。据李氏砭法创始人李道政的经验,刮拭下丘脑体表投影区可以改善肾功能,以达滋肾水涵肝木之功。依据“四井排毒”理论,可以净化体内血液,替代肾脏部分解毒功能,清除体内毒素、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提供良好条件。 方案释疑 治肝三穴:该穴位于大腿内侧肝经循行部位,取腹股沟与髌骨内侧缘连线,连线中点为肝1穴,肝1穴往上1寸(此为同身寸,下同)为肝2穴,肝1穴往下1寸为肝3穴。此三穴为治肝奇穴,肝硬化患者按压此三穴时痛感明显,可以统治一切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三皇穴:该穴指脾经的阴陵泉穴、地机穴、三阴交穴三穴,擅长治疗水肿性疾病。因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且脾统血、属土,“制水先强土”,故可祛腹水、消水肿、强四肢。 “阴谷”拨风:该穴为足少阴肾经合穴。“两山之间为谷”,故凡以“谷”命名的穴位多位于经脉深处。阴谷穴位于腿弯内侧大筋与小筋之间的深处。操作时,患者站立,用徐缓柔和的刮法刮拭该穴,力求气透穴深、出痧,每天刮拭可以增强肾功能,达滋肾水涵肝木之功。 本案以“李氏砭法八大理论”为指导,以调气为首,通过刮拭调动人体气血运动,所刮之处通过造气、调气、候气等作用引邪出表,再经机体自身溶痧过程,调动自愈能力,最终实现“病退体安”。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