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
案例一
2016年5月6日初诊:翟某,女性,57岁,胸闷、气喘10年,加重5个月。 5个月前,患者因受凉后哮喘发作,发作时胸闷,喉中有痰,不易咯出,口渴,多汗,使用西药喷剂后症状减轻;不发作时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口干渴欲饮,大便偏干,每日1次,睡眠质量差(长达数年)。舌淡、苔厚有齿痕,舌下脉瘀,脉沉滞。 病机:风寒外来、痰热内蕴。 中医诊断:哮病。 方药:白果10克,炙麻黄6克,炙款冬花10克,清半夏10克,桑白皮15克,炒苏子10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干地龙10克,射干10克,生甘草6克。共1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6年5月23日二诊:服用上药13剂后,患者哮喘较前减轻,受凉则咳嗽,进而引发哮喘,伴怕冷,膝盖以下发凉明显,夜间盗汗,烦躁,汗液浸湿衣服,口渴,需要多饮水,大便仍偏干,舌淡暗、苔黄厚干,舌下脉暗,脉沉滞。患者已逐渐停服平喘药。 方药:在上方基础上加当归10克,浮小麦30克,桑白皮用量改为30克。共1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6年11月4日三诊:患者服药后,效果尚可,但是有胸闷、气喘,喉中可闻及痰鸣音,咯少量白黏痰,遇冷则咳嗽、打喷嚏,平时怕冷,手足发凉,夜间颈项部以上出汗较多,饮食、睡眠均尚可,大小便正常,腰酸痛症状劳累后加重,晨起减轻,双膝凉痛。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血压可控)、胆囊结石病史4年,2006年曾进行子宫切除术。 方药: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厚朴12克,杏仁10克,炙麻黄3克,射干10克,炒苏子6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川楝子6克,醋延胡索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切开)为引。共1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按语:患者因受凉导致哮喘宿疾复发,可见其外感风寒表邪;喉中有痰且不易咯出,伴口渴、多汗,为肺内有痰热之邪的表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则致大便偏干。综合以上分析,国医大师张磊认为患者外有表寒、内有痰热证,采用定喘汤化裁治疗。方中麻黄,宣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地龙,通络平喘;射干,消痰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喘证明显减轻,但夜间出汗较多,常伴烦躁,大便偏干,此为心阴不足、肺热蕴盛导致。心在液为汗,心火偏旺迫津外泄导致心阴不足;心火旺盛,易引发烦躁;肺热下移大肠,则大便偏干。故在一诊方剂基础上,加用具有润肠通便、敛阴止汗功效的药物,如增加桑白皮用量以增强清泄肺热之力,加当归润肠通便,加浮小麦养心阴、止汗。 三诊:患者常因受寒引发哮喘发作,且发作后易入里化热,可见患者存在腠理不固、营卫不和,且内有肺热的情况。治疗选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金铃子散化裁。其中,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肃降肺气以治喘;苏子,降气化痰;射干,消痰利咽;麻黄,宣发肺气;黄芩,清泄肺热;金铃子散(川楝子、醋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以缓解双膝疼痛。 案例二
2016年12月19日初诊:张某,女性,51岁,哮喘50年有余,加重1周。 患者从小患有哮喘,近期症状加重,咳嗽,咯大量黄白色黏痰,伴气喘、乏力、胸闷,劳累后气喘症状加重,饮食、睡眠均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兼黄,脉沉滞。 病机要点:外寒内热、肺气失宣。 中医诊断:哮喘。 方药一:炙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射干10克,生甘草6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方药二: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厚朴12克,杏仁10克,炙麻黄3克,炒苏子3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射干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切开)为引。共6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2017年8月9日二诊:患者先服用方药一5剂后,咳嗽、气喘、胸闷症状明显减轻,继服方药二10多剂,疗效较佳,已经停用西药喷雾剂1个月。患者后来因感冒导致症状复发,伴胸闷、气喘,期间曾间断接受输液治疗。患者1周前再次感冒,伴头晕、乏力、浑身酸痛、咽痛、咽干痒、咳嗽,咯少量绿黏痰(痰易咯出),时有胸闷、气喘,喉间可以闻及哮鸣音(晨起时症状明显),饮食、睡眠均尚可,大便每天1次(成形),小便正常,出汗量多,自觉心中不适,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沉滞。 方药:炙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射干10克,苇茎30克,冬瓜子30克,生薏苡仁30克,桃仁10克,炒苏子30克,生甘草6克。共2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2次温服。 按语:患者以“哮喘50余年,加重1周”为主诉就诊,症见咳嗽、咯大量黄白痰,此为内热壅盛、痰热胶结于肺所致,气喘、乏力,乃长期哮喘耗伤肺肾之气的表现;舌质红、苔薄黄,为肺内有热、热邪上蒸舌面的征象。故治疗要先清肺平喘,再调理哮喘之疾。 初始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化裁。方中麻黄,宣肺泄热;石膏,清解肺热;杏仁,降泄肺气;黄芩,增强清肺热、化痰浊之力;射干,消痰利咽。后续再给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化裁,用于调理患者平素哮喘,该方本就适用于平素患喘疾者复感外邪之证。方中加麻黄,宣发肺气;杏仁,降泄肺气;黄芩、射干,清热化痰,全方共奏调治素喘之功。 二诊时,患者肺热仍较炽盛,且肺中痰湿未化、湿热胶结,故咯少量黏痰。张磊以“清肺平喘、化湿祛浊”为治疗原则,选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千金苇茎汤化裁。其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千金苇茎汤,清热利湿、化痰祛浊;射干,增强消痰利咽之功;炒苏子,增强下气消痰之功。
案例三
2006年8月4日初诊:张某,男性,55岁,气喘30年有余。 患者在冬季和夏季容易出现胸闷气喘,伴咳嗽,咯白稀痰(量多),自觉呼吸气息发凉,后背发热,伴出汗(汗液黏),双下肢活动后肿胀不适,足部发热,手指、足趾颜色发暗,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偶有心慌,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滑。 病机:痰浊阻肺、肺气郁闭。 中医诊断:喘证。 方药:制半夏12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炒苏子10克,炒莱菔子10克,炒白芥子10克,干姜10克,细辛3克,五味子10克,炙麻黄6克,白前1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共2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2006年8月16日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疗效尚可,下肢肿胀感减轻,气喘缓解、痰液减少;仍有气喘(气息粗)、胸闷,伴咳嗽(痰液不多),后背发热、手足心热,怕冷,下肢稍感肿胀,偶有心慌,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数。 处方: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炒苏子10克,炒莱菔子10克,炒白芥子6克,猪牙皂6克,炙麻黄3克,桂枝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切开)为引。共20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2006年9月15日三诊:患者服用上方后,疗效较好,仍有胸闷气短,呼吸气息发凉的感觉(亦减轻)。 方药:在上方基础上,加桑叶10克,天冬10克,知母10克,瓜蒌皮10克。共20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按语:患者以气喘、胸闷为主症,伴咳嗽、咯白稀痰(量多)、怕冷,兼后背发热、出汗、下肢肿胀不适,舌苔白、厚腻,脉弦滑。辨证为痰浊阻肺、兼有表邪,遂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小青龙汤化裁。方中二陈汤(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与三子养亲汤(炒苏子、炒莱菔子、炒白芥子)共奏降气消痰之功;干姜、细辛,温化寒痰;五味子,敛肺止咳;麻黄、桂枝、白前,解表散寒、宣肺止咳;黄芩,清泄上焦热邪。 二诊时,治疗仍以解表散寒、理气化痰为法,在二陈汤与三子养亲汤的基础上,加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厚朴、杏仁、生姜、大枣、炙甘草)以解表邪、降气平喘,加猪牙皂以消散肺中顽痰痼结。 三诊时,正值初秋,张磊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加入桑叶以疏风清肺,加天冬、知母以养阴清肺,加瓜蒌皮以清肺止咳、理气化痰,预防前期温燥类药物耗伤肺阴之弊。 (作者系河南省第三批中医药青苗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