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江涛
2024年12月9日初诊:患者黄某,女性,88岁,咳喘半个月有余,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查体:双肺闻及哮鸣音,未闻及湿啰音。肺部CT检查结果显示:两肺感染性病变,右侧胸膜增厚,两肺间质改变,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管壁局部钙化。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19.32×109/升,红细胞(RBC)2.54×1012/升,血红蛋白(Hb)47克/升;总蛋白(TP)58.7克/升,白蛋白(Alb)37克/升,血钾(K)3.44毫摩尔/升。 患者脉浮,饮食不佳,舌苔薄白、舌质淡红,大便干结,五六天1次。 鉴于患者高龄,合并肺部感染、严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治疗难度较大。笔者遂给予患者西药抗感染、平喘、化痰,以及液体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中医初诊以温肾纳气、化痰通腑为法。 方药:熟地20克,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肉桂9克,黑附片20克(先煎30分钟),细辛3克,炙甘草12克,杏仁12克,地龙12克,干姜9克,丹参15克,大黄6克,火麻仁12克,磁石12克。 因患者未曾服用过中药,暂予3剂观察治疗。 12月12日二诊:上方基础去掉丹参,加山楂12克,建曲12克,炒麦芽12克,以健脾开胃。 12月13日三诊:WBC11.35×109/升,RBC2.79×1012/升,Hb49克/升。 12月14日四诊: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5摄氏度,给予复方氨基比林肌肉注射后,体温降至正常。 12月15日五诊:中药续服,未调整方案。 12月16日六诊:WBC8.66×109/升,RBC3.06×1012/升,Hb56克/升,感染指标较前好转。 12月18日七诊:患者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加用螺内酯20毫克(每天1次)、氢氯噻嗪12.5毫克(每天2次)利尿治疗。 方药:熟地30克,山药20克,肉桂9克,黑附片20克(先煎30分钟),细辛3克,炙甘草12克,杏仁12克,地龙12克,干姜9克,大黄6克,火麻仁12克,磁石12克,山楂12克,建曲12克,炒麦芽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猪苓9克,白术12克,党参20克,以健脾利水、益气助运。 12月22日八诊:WBC5.88×109/升,RBC2.46×1012/升,Hb49克/升。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脉浮数,舌苔薄白、舌质淡红。 方药:熟地30克,山药20克,肉桂9克,细辛3克,炙甘草12克,杏仁12克,地龙12克,干姜9克,大黄6克,火麻仁12克,磁石12克,山楂12克,姜半夏12克,建曲12克,炒麦芽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猪苓9克,白术12克,党参20克。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可以出院维持治疗。 治疗体会:该患者属于高龄,肺部感染合并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病情复杂。西医在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则从整体出发,认为呼吸功能不仅与肺相关,更与肾之纳气、脾胃之生化密切相关。利用健脾益肾、通腑化痰的方法,不仅改善肺部症状,对贫血也有所助益。该案例中附子用量达20克,需要严格煎煮并辨证使用,其安全有效应用可体现医师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 (作者供职于汝州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杨楼镇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