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卜骨问疴:殷商时期的疾病诊疗
成语“多事之秋”与中医养生智慧
木贼的由来
清初颇具影响力的本草学著作——《本草述》
1
11 1 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清初颇具影响力的本草学著作——《本草述》
 

□黄新生

 

   刘若金,字云密,湖北潜江人,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曾任福建古田、浦城知县,政绩显著,后任监司,以正气名闻天下。明朝灭亡后,刘若金曾出任南明隆武政权刑部尚书,不久辞官归乡,后世因此称其为“大司寇”。刘若金晚年隐居蠡园,自号蠡园逸叟,专注中医药研究,历时30年,著成《本草述》32卷。刘若金著成该书后不久去世,其子刘湜于康熙年间将该书刊印发行。
    《本草述》是清初对《本草纲目》进行节纂改编的较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该书以《本草纲目》为蓝本,从中选取480余种药物进行重点论述。刘若金论药从谈论药性、药效及药理入手,大量吸收宋元以来医学家有关论述,附以大篇阐释,尤其重视用阴阳升降的理论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解释药性,注重前人临床经验的总结。

 

 选药契合临床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也愈加广博。《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宋代《大观本草》载药1746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虽然本草类书籍中所载药物越来越多,但是其中的很多药物药效低微,或副作用较大,并不适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也不便于临床医生进行检索学习。
    刘若金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从《本草纲目》中选取480余种临床常用药物进行重点论述。刘若金选取的药材数量与现代高等院校《中药学》教材相近,并且大部分药材种类相同,可以说选药契合临床实际。
    《本草述》将药材分为水部、火部、土部、五金部、石部、卤石部、山草部、芳草部、隰草部、毒草部、蔓草部、水草部、谷部、菜部、五果部、山果部、夷果部、果之味部、果之笟部、水果部、香木部、乔木部、灌木部、寓木部、苞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31部。每种药物以正名为标题,正名之下附以常见的异名,下列性味、主治、附方、修治等,与传统本草类书籍相仿,体现了本草类著作传承的连续性。
    根据临床实际,该书对一些药物的排列次序进行了调整。比如蒲公英、百合,《本草纲目》将其列入菜部。其实,清代人已经很少将蒲公英、百合作为蔬菜食用。因此,刘若金将蒲公英、百合列入隰草部。山草部的贯众、仙茅、白头翁,《本草纲目》将其列在黄连、黄芩之前。明代后期,温病学说逐渐兴起,黄芩、黄连是治疗温热病的常用药物,刘若金根据临床使用频率,将其放在了贯众、仙茅、白头翁之前。果部的胡椒,《本草纲目》将其列在吴茱萸之前。刘若金根据吴茱萸产于本土、价格低廉、临床应用较广,胡椒产于国外、价格昂贵,故将胡椒列于吴茱萸之后。秦椒和蜀椒均为花椒,只是产地不同,《本草纲目》将其作为两种药物分别论述。刘若金将秦椒附于蜀椒之后,化繁为简,体现了物种的统一性。
博引注重实际
    刘若金认为,医学家不明《神农本草经》,只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则用之无本;不旁及历代名家之说,徒执有限之药物,则无以应无穷之病变。《本草述》各药物引前代关于该药的精华论述,除《神农本草经》外,其引征较多者有苏恭、陈藏器、苏颂、寇宗奭、李东垣、朱震亨、李时珍、缪希雍等。书中引征并非简单的文字挪移,而是撷取诸家精义而熔为一炉,且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
    比如茺蔚子一药,首引朱震亨曰:“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故名益母。”次引李时珍曰:“茺蔚子味甘微辛,气温,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药也。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再引《神农本草经》曰:“(茺蔚子)主明目。”然后总结后世方书,证实本品治目病为多。最后引李东垣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为其辛温主散,能助火也。”刘若金根据《黄帝内经》“目得血而能视”理论,认为茺蔚子行血甚捷,瞳子散大,是血不足的表现,故禁之,并非是茺蔚子能助火。最后得出茺蔚子适用于血滞病目,为临床使用茺蔚子指明道路。
    为契合临床实际,书中非常注重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如茺蔚茎,引明代医学家缪希雍曰:“午月五日采紫花益母草,捣汁,分贮瓷器内各少许,晒干,剔取和蜂蜜封固,加人参、琥珀、乳香、没药、血竭、沉香、丹砂、五灵脂,催生及胞衣不下,神效,兼产后血晕,瘀血薄心,恶露不行,腹痛,少腹儿枕痛,调经,治血闭经阻,经行作痛;单用和童便服,能下死胎,及治热入血室,发热烦躁类伤寒;君四物汤、杜仲、阿胶、真川续断,为丸,安胎止痛;得生地、白芍、麦冬、枇杷叶、青蒿子、五味子、阿胶,治血热经行先期及胎漏下血。”
    该书在理论阐释中还附以临床验案,用实际病例证明药性理论及临床配伍的合理性,避免空谈。
药理独辟蹊径
    唐宋以前的本草类著作,大多直言某药主治某病,更多是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宋元以后,医学家开始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等中医基础哲学思维引入药理学,进行药理论述阐释,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刘若金出身进士,对宋明理学和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独到的认识,将其融入药理阐释之中,引经据典而契合临床实际,深受后世医学家推崇。
    刘若金运用阴阳理论解释药理,如黄芪:“止言其补气,讵知其化血生血,乃所以竟其气之用耳。盖达阳即以利阴,利阴即以达阳,此正分合微义也,故阐发以补先哲之遗。”黄芪为常用的补气类中药,同时具有长肉补血的药理功效。中医认为,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刘若金从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化生的角度解释黄芪的临床药效,对于临床医生辨证使用药物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刘若金运用五行生化克制和气机升降理论解释药理,如黄芪:“按挟肾与脾以至于肺者,肝也,盖肺为肾之母也;挟心与胃以至于肝者,肺也,盖肝为心之母也。若脾与胃,执升降之枢以为子母之权舆者也,故上而至天,下而际地焉。”从五脏的生化克制和人体气机升降理论入手,解释黄芪可以治疗五脏多种疾病的药理功效。
    刘若金还运用取类比象、天人合一思维解释药理,如地锦:“地锦之得名,因其蔓延于地者,其茎赤,其叶青紫,诚如时珍所言也。然能散血止血者,亦不外此青之赤,叶之青紫,似乎得火化之精气,观其于夏中茂盛,且以六月开红花,结细实,而其味苦,则其气化之所禀,愈足征也。”
    《本草述》能删繁趋简而择其精要,调整分类而定其次序,广征诸家而重于临证,引经据典而详析药理,是清代本草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不仅内容精湛,还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