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百鸿
“多事之秋”这一成语,常被我们用来形容事故或事变多发的时期,尤其是动荡不安的政局。“多事之秋”最早出自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但也有文献显示唐代崔致远的作品中已有类似用法。 为何人们会总结出“多事之秋”这个词语呢?这与秋季的特点密切相关。从气候角度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秋雨型气候,秋季降雨较多,并且北方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容易妨碍庄稼收获,甚至造成损失,从而引发各种事端。 在古代,大多数军事活动也选择在秋季进行。各国君主为获取军事利益,常在秋季发动战争,而军事行动往往关乎国家存亡,使秋季成为多事之秋。此外,古代朝廷施政顺应天时,秋季适合处罚,这也增加了秋季的“多事”氛围。 在秋季,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从生理因素来说,人的大脑底部的松果体能分泌褪黑激素,这种激素会在秋季日照减少时分泌量增多,使人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环境方面,秋季万物凋零,大自然的萧条景象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进而引发悲伤情绪。身体因素方面,夏季高温耗损人体正气,秋季人们易出现疲软、困乏、心情低落等状况,并且气温骤降、早晚温差加大,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内分泌功能紊乱,情绪也随之低落。 中医认为,秋季的特点为“肃杀”,与春天的升发之气相对,这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详细阐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根据中医理论,秋季养生有诸多要点。在起居方面,人们应早睡早起,与鸡鸣时间同步,每天早睡1小时可以缓解秋乏,预防呼吸道疾病;同时,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腹部和脚部保暖。 在情志方面,人们要收敛心神,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可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登高望远等,接受阳光照射,避免情绪低落。 在饮食方面,秋季天气干燥,人们应多吃养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秋梨、香蕉等,避免摄入辛辣燥热的食物;由于肠胃抵抗能力下降,因此要少食寒凉的蔬菜和水果;民间有“秋吃酸,病不沾”的说法,可以多吃山楂、石榴、葡萄等酸性食物,以缓解“秋燥”。深秋时节,人们还可以适当进补。 在运动方面,秋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节,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大汗淋漓。人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打球、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时间以30分钟为宜,并且要避开人体血压高峰期,最好在晚饭后1小时左右进行运动。 总之,“多事之秋”不仅是一个成语,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规律和中医养生智慧。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秋季的变化,保持身心健康。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