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慢性病患者应警惕肾脏损伤 |
|
□吉梅雪
在慢性病管理领域,高血压病与糖尿病被称为“隐形杀手”,而它们对肾脏的危害却常被患者忽视。高血压病与糖尿病通过3条路径,悄然损害肾脏健康。 路径一: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双重暴击 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长期承受高压,肾小球内毛细血管首当其冲。正常肾小球的过滤压约50毫米汞柱,而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可使该数值飙升至120毫米汞柱以上,导致肾小球基底膜逐渐增厚、硬化。更危险的是,糖尿病引发的糖代谢紊乱,会加剧这一过程——高血糖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液黏度增加,形成“高压+高黏”的双重损伤。 路径二:代谢性炎症的恶性循环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伤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高血糖激活多元醇通路,导致山梨醇在肾小管细胞内蓄积,引发细胞渗透性肿胀;同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受体结合,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高血压病则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促使血管紧张素Ⅱ大量生成,进一步刺激炎症因子释放。这种“代谢-炎症”的恶性循环,使肾脏逐渐纤维化,最终发展为慢性肾病。 路径三:神经内分泌调控紊乱 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还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会破坏肾脏的神经内分泌平衡。例如,肾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可以抑制利钠肽分泌,导致水钠潴留;而糖尿病引发的胰岛素抵抗,会干扰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形成“高滤过-高代谢”的异常状态。 合并高血压病的糖尿病患者,尿微白蛋白排泄率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3倍,提示早期肾损伤风险显著增加。 早诊早筛:抓住肾脏的“求救信号” 肾脏损伤虽然早期无特异性症状,但是可通过3个指标早期发现。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是诊断早期肾损伤的“金标准”;肾脏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肾皮质厚度变薄、肾锥体回声增强等结构改变。高血压病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尿检;糖尿病患者,应每季度监测肾功能。 综合管理:预防肾脏损伤 肾脏保护,需要多维度干预。血压控制目标应个性化:年轻患者<130毫米汞柱/80毫米汞柱,老年患者可放宽至140毫米汞柱/90毫米汞柱。 血糖管理,强调“精准控糖”。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以显著降低蛋白尿的风险。 调整生活方式,对患者来说同样重要。低钠饮食(每日食盐的摄入量<5克),可以降低尿蛋白排泄率;优质低蛋白饮食,能减轻肾脏代谢的负担;坚持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可以改善肾脏血流灌注。 肾脏损伤一旦进入中晚期将不可逆转,但是早期干预可使大多数患者避免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同时患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患者,应建立“双病共管”理念,定期进行肾脏损伤筛查,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供职于湖北省武汉大学医院内科)
|
|
|